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16 14:02: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事由:原因,根源。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5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畏: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5.翻译与断句(8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断句并加以恰当的标点。(3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
【注】狃:niǔ,?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时,契丹内寇:侵犯
B.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选择,挑选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饮笑自若发:发兵
D.因请帝澶州幸:皇帝亲临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帝大骇,问准资政殿学士行
B.准心知二人谋,阳若不知秦王斋五日后,设九宾礼于廷
C.谁陛下画此策者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琼随立庭下凶,则移其民河东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3分)
①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②准不发,饮笑自如???③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④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⑤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⑥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准备回宫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冲动。
B.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C.在皇帝不肯过黄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答应,渡过了黄河。
D.皇帝亲临北城门楼,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
小题5: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2分)
(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4分)



5、阅读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因芝妻伯父董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为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