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6 14:09: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任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
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烛:照
D.且数十武???????????武:步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余以柳枝横扫之
A.
然以其猛也
?????????旦若遇之于市
B.
卒灭于虎
?????????过冉氏门而东
C.
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D.
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
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13.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分)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4分)


参考答案:9. B
10. D
11. C
12.


本题解析:9.[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结合学过的古文中的实词常见用法以及熟语(成语、俗语、谚语等)用法进行推断。B项,“然”同“燃”,点不着,成语“然荻读书”中“然”用法同此;A项,“苟其职之不举”,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即“不称职”;C项,“烛”,名词活用为动词,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烛”用法同此;D项,“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10.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结合学过的古文中的虚词常见用法进行推断。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连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被。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示相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11.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题目中所列的几个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①句,狗常咬伤人,属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软怕硬,属于“烹狗原因”;③句,刘位东的设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写狗的凶悍,非“烹狗原因”;⑤句,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属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优点,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⑥句,因而选C项。
12.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并与文章对照,注意与文章的差别,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之智,过人远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显然是错误的。
13.无?
14.无
【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③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④翳形术:即隐身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觇之觇:暗中观察
B.倚剑危坐危:端正
C.烛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D.卜之而爽爽:心里踏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今君乃亡赵走燕
B.急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皆为犬血模糊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4分)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3分)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爽:错)
小题2:(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却”的意思。B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C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D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小题3:(②说的是于公的生死观,④与任侠勇武无关,⑥是说的卜人。)
小题4:(“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的说法不妥,假如他不相信,就不会给仆人占卜了。)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的说:“你三天之内当死!”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他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急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的瞅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拔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火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于公从它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致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钜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实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杀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忠曰:“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世祖乃使任光将兵救信都,光兵于道散降王郎,无功而还。会更始遣将攻破信都,忠家属得全。
  世祖因使忠还,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及任光归郡,忠乃还复为都尉。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将,从平庞萌、董宪等。
六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征诣京师。十九年,卒。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一》)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带:带领
B.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收:拘押
C.行太守事行:代理
D.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课:政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李忠忠诚和任官有为的一组是(?)(3分)
A.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
B.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
C.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
D.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李忠以喜爱礼仪行为严肃著称。王莽时做新博属长,郡中都尊敬信任他。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就地拜任李忠为都尉官
B.信都之乱发生时,马宠的弟弟跟随李忠做校尉,李忠立即召见他,拿背弃恩义据城反叛来责怪他,接着杀死了他,目的是以此震慑对方。王郎和马宠确实有所畏惧,一直没敢杀害李忠的亲人。
C.世祖听到李忠的话后称赞他,对李忠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平定了,你可以回去营救母亲妻子儿女,你可以自己招募官吏百姓中能够救你家属的人,赐给钱一千万,来向我取。”
D.世祖让李忠回去救家属,李忠没有回去。世祖只好派任光率部救信都,可是任光的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结果无功而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带”的意思是“给带上、系上”。因为这个字发生了活用,在具体的意境中应该理解成为动用法,即主语为宾语做了什么。理解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最终解释的是“带”在“文中”的活用后的语境义。这在《考纲》中有明确的要求。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命题紧扣“文中”的要求,符合《考纲》的具体要求。此题所选四个实词难易结合,难度系数约为0.66。
小题:A项前句表示李忠为官受人尊敬信任,与“忠诚”无关,此处属于答非所问,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B项的前句写的是李忠领兵而不扰民的事情,这是他高尚品性的另一方面,而与“忠诚”没有直接联系。C项的后句是表示原因的句子,不涉及功绩。此题考查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约为0.7,但答题必须仔细认真。
小题:此项中有多处错误,“目的是以此震慑对方”的说法是错误的。理解时必须联系具体的意境,在文中表现的是李忠的忠诚,“震慑”的表示是妄加臆测。 “王郎和马宠确实有所畏惧,一直没敢杀害李忠的亲人”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种理解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错误。此题考查分析、概括、鉴赏的能力。此题难度并不大,既考查了知识,也考查了学生阅读积累。
小题:(1)句子大意2分, “反噬”1分,“得无”1分,“望”1分。(2)句子大意3分,“礼容”1分,“明经”1分 ,“向慕”1分。答案:(1)世祖说:“我想特别赏赐李忠,各位卿家不会责怪我吧?”(2)就为他们兴建学校,讲习礼仪容止,春秋天举行乡饮酒之礼,选用通晓经术的人,郡中向往敬慕他。
【译文】
李忠字仲都,是东莱黄县人。父亲做高密都尉。李忠元始年间因为父亲而被任用为郎,官府中几十个人,李忠单独以喜爱礼仪行为严肃著称。王莽时做新博属长,郡中都尊敬信任他。
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就地拜任李忠为都尉官。李忠于是和任光一起辅助世祖,任用他做右大将军,封武固侯。当时世祖解下自己佩戴的绶带给李忠系上,于是他跟随世祖攻克下属各县。到苦陉,世祖召集诸位将领,问他们抢到的财物,只有李忠一个人没有抢东西。世祖说:“我想特别赏赐李忠,各位卿家不会责怪我吧?”随后就把自己骑的大骊马和绣花被衣服赐给他。
进军包围巨鹿,没有攻克,王郎派将领攻打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人打开城门迎接王郎的军队进城,逮捕太守宗广和李忠的母亲妻子,并让亲属招唤李忠,当时马宠的弟弟跟随李忠做校尉,李忠立即召见他,拿背弃恩义据城反叛来责怪他,接着杀死了他。各位将领都惊讶说:“家属在人家手中,却杀了人家的弟弟,多么急呀!”李忠说:“如果放着贼人不杀,就会生二心。”世祖听说后称赞他,对李忠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平定了,你可以回去营救母亲妻子儿女,你可以自己招募官吏百姓中能够救你家属的人,赐给钱一千万,来向我取。”李忠说:“承蒙明公的大恩,想能为您效力,实在不敢私自顾念宗族亲人。”世祖于是派任光率部救信都,任光的士兵在路上逃散投降王郎,无功而返。适逢更始帝将领攻克信都,李忠的家属得以保全。世祖趁机派李忠会信都,代理太守的职务,逮捕郡中大姓归附邯郸方面的人,斩杀几百人。等任光回郡中,李忠才回来再做都尉。建武二年,改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这一年征召拜任五官中郎将,跟随光武帝攻克平定庞萌、董宪等人。
建武六年,升任丹阳太守。这时海内刚平定,南方海边长江淮河地区,很多人把持军队割据土地。李忠到郡中,招纳抚慰前来投降归附的人,那些不降服的全部诛杀,一个来月都平定了。李忠因为丹阳越地的风俗不爱学问,嫁娶礼仪,比中原要差,就为他们兴建学校,讲习礼仪容止,春秋天举行乡饮酒之礼,选用通晓经术的人,郡中向往敬慕他。开垦的土地增多三年之中流亡的百姓在这里定居下来的有五万多人。建武十四年,三公上奏他政绩考核是天下第一,升任豫章太守。重病离官,召去京城。建武十九年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定公薨①,世子谓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冢宰:官名,原是辅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饮,喝。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小题2: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是的,这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太子)给他们带了头。’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论语》《孟子》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13章)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第4章)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抗认为孔子有私心,伯鱼应该从他那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
B.陈抗通过与伯鱼交谈,知道孔子没有私心,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
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
2.对于“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为依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