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小题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1分)
小题2: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主张“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①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②与之观点相近的《礼记》认为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启发。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孔子的教育方法重在看老师的引导。②《礼记》认为老师要营造使人亲近而又能主动思考的理想氛围。侧重学生思想理念上的提高,希望实现教学相长。所以两者侧重点不同。
【参考译文】
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学生,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接近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到底,学生就会自己去深思。能够做到关系亲近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深入思考,这就可以称为善于晓喻学生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厌之有——厌:满足
B.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C.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大奇之对……惊讶
B.稍从之追随
C.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居住
D.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馈赠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身体而力践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B.以疾请还怀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从送之临潼而归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幸承恩于伟饯
小题3:下列四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小题4:将下列三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①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
②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居:停留
小题2:
试题分析:A表递进;表修饰? B因为;凭借? C代词;动词? D在,介词
小题3:
试题分析:断句的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的结构,即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谓或动宾,另外,相同的句式、句首句尾的发语词、语气词也可作为断句的辅助性依据。
小题4:
试题分析:尽量用直译,直译不通的情况下才考虑意译。第一句要注意“其”“居”“馆”的翻译,第二句要注意“身体”“动”“揆”“发”的翻译,第三句要注意“宁”“移”“且”“青云之志”的翻译。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无以:没有用来……的
2、疑难句子:①患:担忧;③非……则:不是……就是
3、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句意推断
4、据文意回答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项脊轩志》选文,回答下列问题。(9分 每小题3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不能得日
②得不焚
B.①余稍为修葺②余既为此志
C.①吾妻来归②吾妻归宁
D.①大母过余曰②过故人庄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而母立于兹 ②呱呱而泣
B.①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儿之成则可待也
C.①日过午已昏 ②已为墙
D.①
比去,以手阖门 ②娘以手扣门扉
小题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小题4:重点语句翻译。(1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都是动词,探望,看望。A①动词,得到,获得。②动词,。能,能够。B、①做;②写。C、①动词,女子出嫁;②动词,返回。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
小题1:A、①代词,你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音节助词,无实义;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①副词,已经②副词,不久D①都是介词,用。
小题1:D是一般疑问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