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作《师说》以贻之/无以至千里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
C.犹且从师而问焉/不出,火且尽
D.享国之日浅/以致天下之士
3、阅读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督责益急:责骂
B.垂死,舆来庭中:车马
C.取骑马卖,市谷代偿:卖
D.一夕自恨死:羞悔,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小题3:下面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段秀实任营田官时,上司焦令谌不顾天灾,依然勒索田租,伤天害理。
B.段秀实不畏权力,判状时以严厉的语言直斥焦令谌,令焦令谌非常愤怒。
C.段秀实以自己体察百姓疾苦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上司,柔中有刚,处理方法得体。
D.段秀实卖马市谷代农偿租,反映了他仁义爱民的高尚品德。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3分)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3分)
5、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②桴:鼓槌。?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①微风鼓浪????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徐:慢慢地。?②自以为得之矣????????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赴,动词。??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莫:同“暮”,傍晚。???????②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得双石于潭上
小题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小题5: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6分)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分)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