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小题1:简要概括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2分)
小题2:《夜闻歌者》与《琵琶行》相比较,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塑造了一位生活不幸、美丽、孤独、凄婉的歌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对歌女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夜闻歌者》“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与《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都用“秋月”渲染气氛,都显示了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不同是指手法和描写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小题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南宋]陈亮②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②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
(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从 军 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皇帝调兵的信符。③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人要塞。
小题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场面?(4分)
小题2:诗歌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联系全诗内容,试评价一下作者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颈联描绘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诗人通过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颈联写“雪”和“风”等景物,衬托了环境的限险恶,或“画”和“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战场的的激烈,或通过“旗”和“鼓”,来象征战斗的激烈的场面。根据题目来看应为边塞诗,多写战争的场景的,所以考生应该结合诗句来分析怎样的战争场景。
点评:表达技巧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手法分渲染、对比、象征、用典、衬托、移情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考生要熟悉,灵活运用。
小题2:试题分析:此诗的首联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这使作者心中起伏不平。于是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与敌人战斗。最后说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怎能比得上。
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评价应从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等入手,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结合全诗来归纳思想,不要答偏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