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数:计算,列举
C.道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命名
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耸然而特立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辟地以为亭不然,籍何以至此
C.盖天下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 窈然”“ 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3分)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按”义近于“考”,查核,“按”还有依照、搁下的义项。
小题1:C项,均为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A项,修饰/转折;B项,固定结构,把…作为/凭;D项,代词,那/语气词,还是
小题1:原文“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小题1:(1)句的关键点:“诸”、倒装句;(2)句的关键点:“所以”,判断句。翻译时注意语气和句式的体现,另外,句子的通顺也是应该格外关注的要点。
【参考译文】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探问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剧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死光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描绘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参考答案:1.D
2.C
3.C
4.(1)我小心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魏策二》)
参考答案: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3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于是改授都督徐兗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兗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
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晋书·褚裒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目:观看,注视
B.谢安亦雅重之,重:重视
C.裒总角诣庾亮诣:拜见
D.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升:提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即以和为尚书令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言其外无臧否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
译文:???????????????????????????????????????????????????????????????
2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
译文:???????????????????????????????????????????????????????????????
3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褚裒年
本题解析:
小题1:得罪 获罪
小题2:A 并列|转折? B 介词|语气助词呢 C 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D 介词 把|连词 并且
小题3:略
译文:褚裒
póu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
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谯国人桓彝见到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裹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
指人的气度弘远)也全都具备了。”
当初,褚裒童年时到庾亮家裹,庾亮让郭璞给褚裒卜筮。卦象一成,郭璞很惊骇,庾亮说:“有不祥的事吗?”郭璞说:“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二十年以后,我的话才能应验。”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上朝处理政事,有关官吏认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不必施行臣属之礼的礼遇,让他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同时仍任持节、都督、刺史。而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
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扬州的晋陵吴国二郡的军事、封其为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朝廷提升他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之职。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褚裒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为之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朝廷赠他侍中、太傅,原来的官职不变,谧号元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到)溉少孤贫,与兄沼、弟洽俱知名。溉长八尺,眉目如点,白晰美须髯,举动风华,善于应答。上用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绎为会稽太守,以溉为轻车长史,行府郡事。武帝敕绎曰:“到溉非直为汝行事,足为汝师。”遭母忧,居丧尽礼。所处庐开方四尺,毁瘠过人。服阕,犹蔬食布衣者累栽。
历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书。时何敬容以令参选,事有不允,溉辄相执。敬容谓人曰:“到溉尚有余臭,遂学作贵人。”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溉祖彦之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后省门鸱尾被震,溉左迁光禄大夫。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后为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表求列武帝所撰《正言》于学,请置《正言》助教二人,学生二十人。尚书左丞贺琛又请加置博士一人。
溉特被武帝赏接,每与对棋,从夕达旦。溉弈棋入第六品,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后因疾失明,诏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就第养疾。溉少有关名,遂不为仆射,人为之恨,溉澹如也。
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得禄俸,皆充二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武帝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性不好交游,唯与朱异、刘之遴、张绾同志友密。及卧疾,门可罗雀,唯三人每岁时恒呜驺①枉道,以相存问,置酒极欢而去。
以太清二年卒,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曰:“气绝便敛,敛以法服,先有冢窥,敛竞便葬,不须择日。凶事必存约俭,孙侄不得违言。”有集二十卷行于时。(选自《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
[注]①鸣驺:驾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举动风华,善于应答/良曰:“长于臣。”
B.故世以为讥云/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因断腥膻,终身蔬食/相如因持璧却立
D.置酒极欢而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到溉“性又率俭”的一组是(???? )
①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②朝服或至穿补
③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④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
⑤武帝每月三致净馔
⑥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溉身高八尺,眼似黑漆,眉如墨画,脸色白净,胡须很美,举止很有风度。他为官正直,曾因顶撞上司何敬容,被免掉了官职。
B.到溉很受武帝赏识,常常和他下棋,从夜晚直到早晨。到溉下棋的水平被评为第六品,常常与朱异等在皇帝座前进行下棋比赛。
C.到溉的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别互相友爱,起初和弟弟到洽总是住在一所斋房中,到洽死了以后,便把这所房子施舍为寺院。
D.到溉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敛罢便葬,不需要特意选择下葬的日子。丧事一定要节俭,孙子侄儿都不能违背遗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不为仆射,人为之恨,溉澹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