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是对《史记》和《汉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的通史。
B.《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
C.“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和社会上的重大变化;“世家”记载王侯外戚的事迹;“列传”主要是为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写传记。
D.东汉班固等编写的《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2、阅读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如土委地委:卸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进乎技矣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
D.善刀而藏之
因利乘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译文: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3分)
译文:
小题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划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师师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4分)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卓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堆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⑦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毂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毂: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我,亡也——鄙:以……为边境
B.遂致其君命——致:传达
C.筑室,反耕者——反:^造**
D.敝邑易子而食——易:交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最能体现讲信义的一组是(???? )
①杀女,我伐之
②秋九月,楚子围宋
③晋师悉起,将至矣
④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⑤受命以出,有死无陨
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景公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国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