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参考答案:(1)兼词,于之,从这里
(2)兼词,于之,从这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a;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踰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论:判罪
B.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讽:暗示
C.因发朗内通之罪发:揭发
D.中贪田成辈纳赂请属属:亲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石麒为尽力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也
B.石麒以例出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C.石麒益愤,因里请罢斥因人之力而敝之
D.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彼且奚适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徐石麒“刚方清介”的一组是(???)
①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②石麒多所平反。③石麒以祖宗之法裁之。④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⑤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⑥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C.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4分)
(2)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3分)
(3)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属,通“嘱”,请托
小题1:B 项都是介词,按照、根据。 A .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C .副词,于是.就;依靠,凭借。 D .连词.并且;副词,将要
小题1:① 是说魏忠贤忌恨徐石麒而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不属于直接表现徐石麒为官”刚正清介”; ⑥ 是说徐石麟离任后被加封官职,也与“刚正清介”无关
小题1:马士英没有直接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注意这些字的翻译。“再”“举””自代”“不允”各 l 分;“遽”“列土”“愧”各 l 分;“我大臣”“野死”“俱”各 1 分。
参考译文:
徐石琪,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与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徐石麟为他出力奔走,魏忠赞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以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刻.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使,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徐石麟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度、明保举、交堂廉等七件事,都被皇上衰奖采纳了。徐石麟正要以推举赞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贿,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麟经常用祖宗的法律制裁他们。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世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魏请求封官踢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进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怀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开始,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屁护他的死党,改换了近一半。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麟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期息贿赂路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徐石麟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麟,徐石麟就称有病请求离任。不久,耳鼎上两封奏章弹助徐石麟,马士英也帮着他们说话。徐石麟更加气愤,就坚决地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麟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十七日。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戴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敛,他的脸色还像活着一样。仆人祖敏、李升跟从他一块自杀。闵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谧号“忠襄”。
徐石麟在朝中明正端方清廉耿介,正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替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麟还上疏弹劾他们。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徐石麒性情随和,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引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粗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
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
2.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学甫而不为者
②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B.①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C.①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①其重之也如此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参考答案:1.D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 :“慢”应释为“玩忽,轻视”。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 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3:
试题分析: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惧之以死”“ 劝之以生”介词结构后置;惧:使动用法,使……害怕;劝:使动用法,使……感激奋发。?
(2)使:派遣;怀:安抚;尽:全部。
点评: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峰起。有人问我说:“盗贼之乱可以清除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清除呢?只是盗贼有产生的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我回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器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因为生活富足;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均衡;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用“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还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而且,所谓法律:(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坐等死亡,不如采取行动谋求出路。而且,所谓法律:(是)让所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俸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没有快乐的生活下去的方式,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闲适。然而不是人民自己想要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法令逼他们做盗贼。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自己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吏,加重督察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也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了。
现在有关部门不担忧考虑源头,却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有九年的耕种,这才有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才可以拿礼义来教化。如今百姓之所以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转而增多的弊端,恐怕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采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伸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不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治理的根本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史督察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逮住,长吏要牵连获罪。”要加重此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简答题3分)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
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
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注] 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 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窃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燕:同“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去年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子其为我记之
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其庶几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小题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 断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参考答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解析:
小题1:槛:栏杆
小题1:B项都为连词,表承接。A项,介词,因为;连词,表原因。C项,语气词,啊;代词,表代五人。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小题1:“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
小题1:略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