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1-18 00:26: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F
【注】①递:驿站。??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息:休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他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3分), j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之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蘱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絙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丞相伯颜阳攻严山隘,潜自唐港盪舟入汉,东攻鄂,鄂降。
  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毋发碇,示以必死。元帅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世杰兵乱,无敢发碇,赴江死者万余人。大败,奔圌山。上疏请济师不报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进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已而大军至独松关召文天祥入卫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寻亦召入卫加检校少保。
 ??????? ??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从贾似道入黄州寻:寻找
  B. 大军筑鹿门堡筑:修筑
  C. 大军破新城破:攻破
  D. 少从张柔戍杞戍:防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世杰以铁锁两城令以十舟为方
  B. 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阮思聪见而奇之
  C. 调世杰与夏贵赴之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
  D. 阮思聪见而奇之文德召之为小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世杰得皇帝器重提拔的一项是()
  ①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
  ②进沿江招讨使
  ③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④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
  ⑤召为小校
  ⑥加检校少保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③④⑤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范世杰年少时,跟随张柔戍守在杞州,后张柔犯了罪逃到宋州,从此就没有人知道范世杰这个人了。
  B. 咸丰四年,吕文德调范世杰守鄂州,范世杰就修筑了鹿门堡,用铁索锁住两城,在显要之地散布木桩,设置了攻打工具,使元军无法前进。
  C. 皇帝征召各位将领救援朝廷,只有范世杰到达,让皇帝惊异,而连续得以升官,但不久就被解职。
  D. 范世杰率部守卫焦山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向将士表示必死之心,但最终仍是被元军元帅阿术打败。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亲政篇
【明】王鏊   交①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日内朝,亦日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②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日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闷,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交:交流,沟通。②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视之,谢恩见辞——特:只,不过
B.盖夫有三垣,天子之——象:好像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矣——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划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见面,只限于皇上临朝这几刻。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呈奏章、批答来联系,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作者希望大臣常向皇帝问安,侍从等轮流上殿答对,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不交流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制度,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交流的现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覼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骞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有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选自《白氏文集》)
[注]①嗒(tà)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貌。②蹇(jiǎn)剥:指遭受挫折。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峰寺间,其境胜绝介:处两者当中
B.修柯戛云,低枝拂潭修:修饰

C.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殚:详尽
D.一旦骞剥,来佐江郡佐: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B.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D.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犹且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始,交代了草堂的由来及位置。作者将草堂建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两个“甲”字,突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优美。
B.作者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盖成草堂,其格局简单,堂内陈设朴素古雅,显示出作者的爱好和志趣。
C.三、四自然段,通过人问己答,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仰观诸峰险峻,俯听泉水流响,诸景美好,使作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D.作者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酷爱,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因为撮述大概云:“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市碑文果实归。后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买名人书画、古奇器。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宿,计无所得,卷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及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札。每获一书,即日勘校装缉;得名画彝器,亦摩玩舒卷,摘指疵病。故纸札精致,字画全整,冠于诸家。凡书史百家字不损缺者,辄市之储作副本。靖康丙午,德甫守淄川,闻虏犯京师,盈箱溢箧,知其必不为己物。建元丁未,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印本重大者,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所载尚十五车,连舻渡淮、江。其青州故第所锁十间屋,期以明年具舟载之,又化为煨烬。
  己酉岁六月,德甫驻家池阳,独赴行都,自岸上望舟中告别。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衾,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径驰马去。秋八月,德甫以病不起。所谓连舻渡江者,又散为云烟矣!独余轻小卷轴,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鼎鼐十数,及南唐书数箧,偶在卧内,岿然独存。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庚戌春,官军收叛卒,悉取去,入故李将军家。岿然者十失五六,犹有五七箱。挈家寓越城,一夕为盗穴壁,负五箱去,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今手泽如新,墓木已拱!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建中辛巳赵氏——归:出嫁
B.衣取半千钱——质:卖掉
C.碑文果实归——市:购买
D.字画全整,于诸家——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序不见取 人非生知之者
B.所谓连舻渡江者 则或咎其欲出
C.知必不为己物 今操得荆州,奄有
D.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 相如持璧却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赵明诚夫妇收藏文物时历经艰辛的一项是(???? )
①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②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
③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
④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
⑤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⑥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明诚与李清照志同道合,对文物十分痴迷。明诚去世后,在龙舒郡库出版的《金石录》中,没有收录李清照为《金石录》写的后序。
B.在赵明诚做官前,家庭经济收入有限,无钱买价格高昂的文物;直到赵明诚做官后,才有能力购买,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钱买到《牡丹图》。
C.在外敌入侵、社会动荡时期,赵明诚与李清照被迫丢掉许多心爱的文物,就连放在卧室内的文物也大部分让窃贼偷走了。
D.李清照在五十二岁时写了自己和赵明诚收藏文物的前后过程,洪迈读后十分感伤,于是在书中收录了这篇后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识记字音》高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