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知武终不可胁
胁:威胁。
B.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弃掉。
D.武能网纺缴
网:结网。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苏武不屈品格的一项是( )。
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⑤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⑥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节选部分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也不可能通过威胁而投降,就把这事告诉了单于,这更激起了单于让苏武投降的愿望。
B.匈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断绝供给食物,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
C.为了避免苏武和其随属来往,匈奴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进一步孤立他。
D.苏武到北海后,得到了於靬王的器重;於靬王死后,丁令王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中。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项,“去”同“弆”,收藏。
试题分析:
小题2:⑤是苏武的技能,⑥是苏武被盗的情况。排除⑤⑥两句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3:B项,“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理解错误,“天雨雪”的“雨”是动词,“下雪”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yì)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中正平和之音)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节选自《四库全书》
注:①馘(guó):割下的左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功。?②阃(K?n)寄:戍边将领。??③裒(Póu):收集、聚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B.宰执深疾之疾:痛恨
C.矜其志矜:同情
D.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工:精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沈青霞敢于讽谏的一组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特薄其谴,徙之塞上③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④稍稍传播,上下震恐⑤始出死力相煽构⑥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敢讲真话,受人尊重,后因得罪权贵被陷害致死,他那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得罪当朝宰相,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让他到边塞去出家。
C.沈青霞被害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罢官。
D.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想让这些诗文得以流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5分)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调动记忆,结合对字形的分析,联系语境考察。但大多可采用简捷有效的“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A项的“诋”应是“抨击”之义。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沈青霞敢于讽谏”的内容,但②项是体现皇上仁慈;③项与讽谏无关:所以应予排除。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与事情发生有关的人物、时间和地点。本题中,B项的错误在于误解了“出家”的意思,这里的“出家”是指离开家。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上”和“下”都作状语,分别是是“对上面”和“对下面”之意;“日弛”是“一天天松弛”之意;“刈”是“残杀”之意;“蒙”是“蒙骗”之意。第(2)句中的“寒”是使动用法,“使……胆寒”之意;“跃”是使动用法,“使……跃马杀敌”之意;“作”是“振作、激发”之意;“固”是“肯定、一定”之意。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题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存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中正平和的音律吗?然而孔子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赞赏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啊。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远去,若将浼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襃然①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②于中,而襮③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①襃然:出众之貌。 ②弸:充满。 ③襮:显露。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①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②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③资而遣之,无所靳??????????④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⑤不悔,复资而遣之??????????⑥不予愚而从之游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
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为荣的道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3分)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4分)
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3分)
译文:??????????????????????????????????????????????????????????????????????
参考答案:8、D9、C10、C
11、(1)(胡叔才)一心想让自
本题解析:8、D(游,交往)
9、C(①是“邑之豪子弟”的行为。④是胡叔才求学的行为。⑥胡叔才与作者交游。)
10、C(“由于资质的原因”与文意不符。“遂能襃然为材进士”说明他学有所成,证明资质不错;“不合而归”“诎于不己知”,说明有才却得不到考官的赏识,这才是落第的根本原因。)
11、(1)显:达,以及:跟着
(2)以为:把、、、作为
(3)因:于是 , 治:准备
【译文】
胡叔才,是铜陵的大族(子弟),(胡氏家族)世代以资财闻名。(胡氏家族)中的纨绔子弟把放纵、游荡当作自己主要的事情,规矩谨慎的人则努力多置田地以扩充资产。这以前,乡中富有人家中有让子弟求学的,耗费千金的资财,最终没有成就。乡中那些富有人家以此为借口,再不肯出资让子弟求师学习,遇到读书人都指手画脚,远远避开,好像怕他们沾染了自己似的。即使是胡氏家族也是这样。唯独胡叔才的父母不这样,在胡叔才小的时候,拿出重金,聘请好的老师教他。等到胡叔才长大可以游学后,他的父母又出资财让他外出求学,一点也不吝惜。过了几年,和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没有考中回来了。乡中有一部分人公开非议,有一部分人暗中嘲笑。他父母更加坚定,不后悔,又拿出钱财让他出去求学。
胡叔才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为父母教导自己的诚心而感动,到处寻找有才能的人,向他们学习写文章,一心想让自己显达,让父母也跟着显耀。不几年,就优秀出众,有考中进士的才能,又与友人一同去参加考试,不幸又因考官不了解自己而落第。他不因为我愚蠢而同我交游,曾经对我说起他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并谈如果考不中在乡亲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所以现在不能够回去。我对他说:“回去吧。俸禄和官位,是一般人追求并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那些有才德的人内心充满了‘道’,并且显露在才艺上,虽然没有俸禄和官职,那荣耀依然存在啊。你的父母,不同于那些平庸之人,而让你走上追随圣贤的道路,能说他们不贤明吗?有人非议有人嘲笑却始终不后悔,不是贤明的人能做到这样吗?现在如果舍弃对道德的追求而追求富贵和官职,大概就不会是这样的;这样看来,你用来让父母荣耀、抛弃心中惭愧的(理由),就很多啊。从前非议嘲笑你的人,本来就是平庸之人,那里值得你惭愧呢?你姑且带着我的话回去,告慰父母,他们也会非常高兴,对你将会怎么样呢?胡叔才于是坦然醒悟,准备行装回去了。我就写些用以告慰他父母的话送给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前65-前8)说:行善积德过了头,常人就应称为疯子,君子就应称为小人。
1.以上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哲学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阐释这种哲学思想的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庸之道。
2.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
10分)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
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
(1)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译文:张良在下邳常闲下里到桥上散步。有一次,一老翁穿深色衣,走到张良面前,忽然堕落鞋子桥下,对张良说:“孩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惊讶,想揍他,又一想他是老人,勉强忍住气,下桥取鞋。老人又说:“替我穿上鞋。”张良取鞋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让张良穿上鞋,面露笑容扬长而去。张良奇怪,用目光注视他离去。老人走出约一里许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孩子,你可以培养了。过五天一早,我们在此见面。”张良惊讶,跪下对老人说:“遵命”。过五天一早,张良去约会,老人先到,老人不高兴地发怒说:“你与年长者约会,怎可迟到?”老人又交代:“再过五天,一早会面。”过了五天,鸡叫时张良去,老人又先到。老人再次发怒说:“你为何又迟到?”交代:“再过五天,一早来会面。”过五天,张良夜半就去,过了一些时间老人来了。老人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给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的事业兴盛,十三年你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不再见面。天亮时,张良看这书是《太公
兵法》,张良重视这本书,常反复诵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