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盈:满。 ????②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资:钱财。 ????
B.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靡:没有。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切:急迫。 ????
C.①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稔:庄稼成熟。 ????②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去:前往。????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奴役。 ????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已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阿旁宫赋》文段,完成1-3小题。
???????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划线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下列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参考答案:1.C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负:背着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泛指绳索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根本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吾王之好鼓乐
B.盛以锦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又欲肆其西封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毕礼而归之
小题3:对全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然后逐层论述。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庄宗不忘父志,发愤图强的史实印证“人事”的重要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分析事理后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D.文章结尾作者告诫为国者不应该沉溺于美色之中,而应该培养高雅的情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探究根源
小题1:语气副词,一定/代词,它;A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为介词,用;D项为连词,表承接关系
小题1:“岂独伶人也哉?”,使人沉溺的东西还有很多,为国者都应引以为戒
小题1:(1)给分点:“原、所以、其”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给分点:“兴、亡、也”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难道只是伶人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天孚,字裕民,大名人。由中书译史为东平总管府判官。改都漕运司判官,知冠州,再知许州,所至有治绩。时检核屯田,临颍邓艾口民稻田三百顷,有欲害之者,指为古屯。陈于中书,请复筑之。中书下天孚按实,天孚为辨其非,章数上,乃止。
襄城与叶县接壤,其南为湛河,襄城民食沧盐,叶县民食解盐,刻石河南岸以为界。叶县令有贪污者,妄徙石于北二里,诬其民食私盐,系治百余家。两县斗辩,叶县倚陕漕势以凌襄城。中书遣官察其实,天孚为考其元界,移石故处,而叶县令被罪去。
岁大旱,天孚祷即雨。野有蝗,天孚令民出捕,俄群鸟来,啄蝗为尽。明年麦熟时,有青虫如蟊,食麦,人无可奈何,忽生大花虫,尽嚼之。许人立碑颂焉。
俄丁母忧。服除,起知河中府。视事始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为乱,举兵至河中。时事起不虞,达鲁花赤朵儿只趋晋宁告乱。天孚日夜治战守具,选丁壮,分守要害。阿思罕军列栅河西岸。天孚度不能拒,凡八遣人至晋宁乞援兵,不报。居七日,阿思罕缚筏河上,欲纵火屠城。同知府事铁哥与河东廉访副使明安答见事急,且患城中人逼,乃诣阿思罕军。阿思罕囚之,而敛船济兵。兵既入城,阿思罕以扼河渡、锁舟楫为天孚罪,欲胁使附己。方坐府治,号令诸军,天孚佩刀直前,众遏之,不得进。退谓幕僚王从善等曰:“吾家本微贱,荷朝命至此,今不幸遭大变,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且与其辱于阿思罕之手,吾宁蹈河以死。”遂拂衣出。时天寒,河冰方坚,天孚拔所佩刀斫冰开,北望为国语若祝谢者,再拜已,脱衣帽岸浒,乃投水中。阿思罕大怒,籍其家。郡人成哀痛之。
事平,诏其弟天惠,给驿以归其柩,葬于大名。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彭城郡侯,谥忠毅。(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忠义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下天孚按实——按:审查
B.而叶县令被罪去——被:通“披”,获罪
C.而敛船济兵——济:渡河、运送
D.给驿以归其柩——归: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刘天孚“所至有治绩”和“忠义”的一组是(???? )
①天孚为辨其非,章数上,乃止
②天孚为考其元界,移石故处
③许人立碑颂焉
④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
⑤北望为国语若祝谢者⑥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天孚任许州知州时政绩明显,公正处理临颍邓艾口屯田事件和叶县私盐案就体现了这点。
B.刘天孚祈祷后就下雨、亲口吃下青虫等事件听起来太过玄乎,未必真有其事,但起码可以反映出他一心为民的品质。
C.刘天孚出任河中知府两个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发动了叛乱。刘天孚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多次派人寻求援助,却没有等到援军到来。
D.阿思罕想逼刘天孚投降,刘天孚宁死不从。他破开坚冰,面朝北向朝廷祝愿谢罪后,毅然投水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孚度不能拒,凡八遣人至晋宁乞援兵,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且与其辱于阿思罕之手,吾宁蹈河以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1)天孚估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从而师之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A
4.B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