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1-18 01:24: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
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新造未集之越,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强于此屈:通“倔”
C.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车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尉佗平南越,王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欲新造未集之越欲客往赴秦军
C.何可比于汉王今其智反不能及
D.南海尉任嚣病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
(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
小题4: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少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与弟协步赍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可共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对曰:“子前在考城,思欲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长逝不已。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倚宿树阴。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
C.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
B.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
C.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
D.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奉檄迎督邮,冉耻之
  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
B.①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C.①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臣请完璧归赵
D.①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
  ②连辟公府不就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
B.子前在考城,思欲从(奂)
C.即下车与(冉)相揖对
D.议者欲以(帝)为侍御史
  小题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陈阔之所
  ——这里不是叙说近年来变得阔气的经过的地方
B.以贱质自绝豪友耳
  ——因觉得出身卑贱而自觉与出身豪门的朋友断绝了关系
C.将有慕贵之饥矣
  ——将士们就有羡慕富贵的讥议啊
D.遭母忧,不到官
  ——因为怕母亲为自己的事情担忧而没有到官府赴任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冉年轻时有骨气,他觉得奉檄迎督邮是羞耻的事,于是离开了县少吏之职。
B.范冉年轻时非常好学,曾经到南阳、三辅等地游历,拜樊英、马融等人为师。
C.范冉洁身自好,鄙视豪族,好友王奂迁汉城太守,他就“轻行相候,以展诀别”。
D.范冉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是因为他“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7分)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②然秦以区区之地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自以为关中之固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⑤⑦⑧
D.②⑤⑥⑦⑧
小题2:下列各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非我也,岁也句读之不知
D.师不必贤于弟子无以成江海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屡迁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辽阳既失,彦请增兵戍诸岛,特设大将登州。登、莱设镇,自此始。
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而檄所部练民兵,增诸要地守卒。请留京操班军及广东援辽军,以备征调。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肇基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国栋又大破贼沙河,乃筑长围以攻邹。抗守三月,食尽,贼党尽出降。
彦已加兵部待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赍银币加等。三年八月召代董汉儒为兵部尚书,极陈边将克饷、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事宜。上称善,立下诸边举行。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罪,彦亦抗疏劾之,自是为忠贤所恶。
彦有筹略,晓畅兵事。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给事御史交劾之。彦三疏乞罢。魏忠贤挟前憾,令乘传归,子削籍。寻追叙兵部时边功,即家进太子太傅。未几卒。????????????????????????????????????????????????????????????节选自《明史·赵彦传》
小题1: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所部练民兵檄:命令
B.荐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起:起用
C.子锦衣卫世佥事荫:庇佑
D.子削籍:户口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备征调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筑长围以攻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条列综核事宜宾客到蔺相如门谢罪
D.自是忠贤所恶约婚姻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以前,像登州、莱州这样的边境是没有设置兵力防备的。赵彦巡抚山东时,开创了这一历史性时代。
B.明朝国泰民安时,山东是没有兵力部署的。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C.在论功行赏时,赵彦不仅因功勋卓著一再加官晋职,还庇佑自己的儿子得到了世袭锦衣卫佥事一职的美差。
D.足智多谋且通晓军事的赵彦,但还是因为当年手下人冒功和自己儿子过于招摇,被大臣们弹劾,不得不乞求罢官归田,最终在家里被进职为太子太傅。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严重。
B.者,通判监修/向:先前。
C.君奉巡察/委:委派
D.咸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发愤卒/木欣欣向荣 
B.填淤舟楫不通/于其身也,耻师焉?
C.因潜请布政辰公/月出乐山之上
D.既方伯所知/秦王赵王击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