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
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屈强于此屈:通“倔”
C.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舆:车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尉佗平南越,因王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欲以客往赴秦军
C.何可乃比于汉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南海尉任嚣病且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
(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
小题4: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舆”应解释为“众多”,文中“人众车舆”是“人多车众”的意思。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因”副词,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的意思;B项前一个“以”介词,凭着的意思;后一个“以”动词,率领的意思;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反而,竟然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后一个“且”连词,表让步,尚且,还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足下”、“ 捐”、“ 以”、“区区”、“且”、“因”、“稍”、“以”、“以……为”应重点注意。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区域在陆贾对尉佗所说的那一大段语言里。可从“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这些语句中总结出答案。
【参考译文】
陆贾随从沛公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凭借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的建树。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凭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在此称王;如果我占据了中原,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于是就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拜授尉佗为南越王,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少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与弟协步赍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可共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对曰:“子前在考城,思欲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长逝不已。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
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倚宿树阴。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而鄙贾伟节、郭林宗焉
C.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亲善
B.行路仓卒,非陈阔之所
C.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
D.后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奉檄迎督邮,冉耻之
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
B.①常嘉梁伯鸾、闵仲叔之为人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C.①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臣请完璧归赵
D.①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
②连辟公府不就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
B.子前在考城,思欲从(奂)
C.即下车与(冉)相揖对
D.议者欲以(帝)为侍御史
小题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陈阔之所
——这里不是叙说近年来变得阔气的经过的地方
B.以贱质自绝豪友耳
——因觉得出身卑贱而自觉与出身豪门的朋友断绝了关系
C.将有慕贵之饥矣
——将士们就有羡慕富贵的讥议啊
D.遭母忧,不到官
——因为怕母亲为自己的事情担忧而没有到官府赴任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冉年轻时有骨气,他觉得奉檄迎督邮是羞耻的事,于是离开了县少吏之职。
B.范冉年轻时非常好学,曾经到南阳、三辅等地游历,拜樊英、马融等人为师。
C.范冉洁身自好,鄙视豪族,好友王奂迁汉城太守,他就“轻行相候,以展诀别”。
D.范冉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是因为他“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语气助词,无义。A、C、D,均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
小题:此指妻子儿女。
小题:A.以……为耻;B.赞赏;C.①邀请,②请允许我;D.征召。
小题:省“之”代范冉。
小题:A.这里不是叙说阔别之情的地方;C.将要引起羡慕富贵的讥议啊;D.因为母亲病故,而没有去赴任。
小题:“鄙视”不当。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
与河内人干王奂关系密切。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人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现在您要到千里以久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
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液。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乡人歌唱他说:“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
中平二年,在家中逝世。他留下遗言吩咐儿子说:“我生在社会混乱的年代,遇到奢侈无度的风气,活着不能对当世有所匡正补救,死后怎么忍心和世人一样1我一断气就赶紧收敛,收敛时穿我平时的衣服,衣服够遮住身体,棺柩够容纳身子就行,收敛完立刻挖墓穴,挖好墓穴立刻埋葬。墓前的祭奠,干饭凉水,吃的东西,不要放入墓中。坟堆的高低,能够遮掩就可以了。不要给乡人和宗族亲戚增加负担。”这时,三公府累计范冉的事迹讨论他的谥号,大家都说应当谥为贞节先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7分)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②然秦以区区之地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自以为关中之固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⑤⑦⑧
D.②⑤⑥⑦⑧
小题2:下列各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非我也,岁也句读之不知
D.师不必贤于弟子无以成江海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④认为,与现代同。⑥与现在同。
小题2:A项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B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第二句为常式句。C项第一句为省略句,第二句为宾语前置句。D项第一句为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为固定句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屡迁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辽阳既失,彦请增兵戍诸岛,特设大将登州。登、莱设镇,自此始。
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而檄所部练民兵,增诸要地守卒。请留京操班军及广东援辽军,以备征调。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肇基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国栋又大破贼沙河,乃筑长围以攻邹。抗守三月,食尽,贼党尽出降。
彦已加兵部待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赍银币加等。三年八月召代董汉儒为兵部尚书,极陈边将克饷、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事宜。上称善,立下诸边举行。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罪,彦亦抗疏劾之,自是为忠贤所恶。
彦有筹略,晓畅兵事。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给事御史交劾之。彦三疏乞罢。魏忠贤挟前憾,令乘传归,子削籍。寻追叙兵部时边功,即家进太子太傅。未几卒。????????????????????????????????????????????????????????????节选自《明史·赵彦传》
小题1: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檄所部练民兵檄:命令
B.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起:起用
C.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荫:庇佑
D.子削籍籍:户口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备征调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乃筑长围以攻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因条列综核事宜因宾客到蔺相如门谢罪
D.自是为忠贤所恶约为婚姻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以前,像登州、莱州这样的边境是没有设置兵力防备的。赵彦巡抚山东时,开创了这一历史性时代。
B.明朝国泰民安时,山东是没有兵力部署的。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C.在论功行赏时,赵彦不仅因功勋卓著一再加官晋职,还庇佑自己的儿子得到了世袭锦衣卫佥事一职的美差。
D.足智多谋且通晓军事的赵彦,但还是因为当年手下人冒功和自己儿子过于招摇,被大臣们弹劾,不得不乞求罢官归田,最终在家里被进职为太子太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籍”本义指户口,联系前后文可知在这里指官籍。
小题2:A项均为目的的连词“用来”;B项前者为连词“于是”,后者为副词“竟然、却”;C前者为介词“根据”,后者为介词“通过”;D项前者表被动,可译作“被”,后者为动词“成为”。
小题3:“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错误。赵彦起用的不是“故友”,而是原来的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理解文中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参考译文]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授行人的官职,后屡次迁升做到山西左布政使。明光宗即位,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东。辽阳失陷后,赵彦请求朝廷增兵守卫各个海岛,特地在登州设了大将。登州、莱州设置兵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国家承平日久,郡县都没有守备,山东本来就不设置重兵。赵彦任用都司杨国栋、廖栋,命令他们的部门训练民兵,增援各要地的守兵。赵彦又请求朝廷留驻南京的操班军和广东的援辽军,用来防备征调时用。他还推荐起用原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这年七月,赵彦到兖州视察军队。刚出城就遇上了上万人的贼人,赵彦赶忙用绳子吊进城中。杨肇基急忙迎战,并命令杨国栋和廖栋夹击敌人,在横河将贼人打得大败。杨国栋又在沙河大破贼兵,于是筑起长围来攻打邹县县城。贼兵抵抗坚守了三个月,但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完,贼兵都出城投降了。
赵彦已经加官到了兵部待郎,又因论功行赏,进一步升至尚书兼右副御史,再加太子太保的职务,荫庇儿子做了锦衣卫世袭佥事的官,并被赏赐加倍的银币。天启三年八月,诏令赵彦代替董汉儒做兵部尚书。他极力陈述守边将军克扣军饷、役使兵士、虚报部伍名额、私占马匹等众多弊政,并详细用条款列出综合核查等事宜。皇上认为很好,立即下令各边地如法执行。大臣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赵彦也上疏弹劾了魏忠贤,从此被魏忠贤厌恶。
赵彦富有谋略,晓畅军事。然而,在征讨妖贼时,部下很多将士用杀害的良民来冒充功劳,并且他的儿子在锦衣卫做官,在都市里十分招摇经常滋事。所以,给事和御史都交相弹劾他。赵彦多次上书乞求罢官归田。魏忠贤心怀前恨,让他乘传车回老家,并沙削夺了他儿子的官籍。不久,朝廷又追叙赵彦在兵部任职时的边功,于是就让他在家里进升为太子太傅。不久以后,赵彦就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乐山之上
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4.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