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请弛期更日——驰:?延期??? ?
B.民必甚病之——病:生病 ???
C.意者羞法文王?乎——法:取法 ???
D.栾水啮其墓——啮:浸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为栈道而葬——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是其唯惠公乎——其皆出于此乎? ????
C.而又因说文王之义——我欲因之梦吴越????????????
D.惠子非徒行其说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4.翻译下列语句。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①于是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
参考答案:
10.D
11.C
12.B
13
本题解析:
10.D 、庶几:希望、企图
思路分析:D项的有效信息在《书<孟德传>后》中:“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这句话比较好翻译。根据译文,考生可以推断出选项的解释错误。
11.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思路分析:可将选项与原文对照,稍微读得远一点,就是读一读句子在原文所在的上下句,甚至读一读所在段落或全文,一般不难作答。
12.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3.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1)省略的主语??(2)适?知?除??(3)意 “被之以威”倒装?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阅读,可以试着断句,划分节奏,进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和所涉及的语法点。
参考译文: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海塘记
王安石 ????????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世: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较: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胜:克制。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始堤之成????????????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而犹自以为未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以告后之人??????????②木欣欣以向荣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
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
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
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良以其言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马玉昆,字景山,安徽蒙城人。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赐号振勇巴图鲁。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捻平,擢总兵。剿秦、陇回,数获胜,更勇号曰博奇。既克肃州,赐头品服。嗣从金顺出嘉峪关,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天山南北告宁,赏黄马褂,予世职。玉昆居西域先后十馀年,收复名城以十数,暇辄使部下屯垦辟地利。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
宋庆。光绪间,调赴直隶。
二十年,补授山西太原镇。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壁南门外大同江。日军来攻,玉昆守东岸,血战久,援至,敌败去。已而玄武门失,叶志超令其速撤军,乃归平壤。日军占盖平,诸将皆退营口。玉昆从庆顿太平山,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无何,日军大集,庆陷重围,坠马负创,玉昆决围入,翼之出,伤亡殊多。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二十五年,擢浙江提督。明年,调还直隶。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初战天津,继战北仓,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车驾西幸,命随扈。又明年,还京,加太子少保。二十八年,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三十四年,病卒,赠太子太保,予二等轻车都尉,谥忠武。
(选自《清史稿·马玉昆传》)
注:毅军,宋庆的部队。拳匪,义和团。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擒其渠帅黑瞎子渠帅:魁首
B.李鸿章疏荐将才疏:上奏章
C.壁南门外大同江壁:占领
D.车驾西幸幸:皇帝亲临
小题2: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武童从宋庆攻捻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B.相持月馀,卒以无援退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C.已而玄武门失泉涓涓而始流
D.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3:
下列四项中全都直接表现马玉昆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3分)
A.①以武童从宋庆攻捻,积功至都司。②任柱等困庆登州,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
B.①连下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擒其渠帅黑瞎子。②李鸿章疏荐将才,谓可继宋庆。
C.①适拳匪肇乱,联军入寇,玉昆统武卫左军御之。②转战田庄台、感王寨,以千馀人抗强敌,屹然自全。
D.①日军猛攻之,玉昆战最力,击退其众。②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
小题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玉昆锐身驰救,围立解,由是以骁果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会日本构衅,玉昆统毅军赴援,次平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朝阳土寇窃发,玉昆倍道应赴,破其卡,生擒首恶邓莱峰诛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驻扎
小题1:(卒,最终 A 凭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D.岁且荐饥荐:连续,一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亭于堂之北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句读之不知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洎牧以谗诛
D.越三月,乙卯乃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以为休息之所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于是举酒于亭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劝请,邀)
小题2:C(因为)
小题3:D(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
小题4:C(全文以一“喜”贯穿)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