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 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从,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逆:迎,迎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起一朝之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子以为何如
B.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A.秘密地、悄悄地;间行,从小路行走。B项“拟”,效法;D项“逆”,违背)
小题:(A项前句“且”,连词,而且;后句“且”,副词,姑且;B项前句“则”为连词,才,后句“则”为“却”;D项前句“于”,在,后句“于”,向)
小题:(以为,认为。B项“山东”为“山之东”;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即“内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阎宝,字琼美,郓州人。父佐,海州刺史。宝少事朱瑾为牙将,瑾之失守于兖也,宝与瑾将胡规、康怀英归汴梁,皆擢任之。自梁太祖陈师河朔,争霸关西,宝与葛从周、丁会、贺德伦、李思安各为大将,统兵四出,所至立功,历洺、随、宿、郑四州刺史。天祐六年,梁太祖以宝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庄宗定魏博,十三年,攻相、卫、洺、磁,下之,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八月,宝以邢州降,庄宗嘉之,进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天平国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待以宾礼,位在诸将上,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契丹之寇幽州也,周德威危急,宝与李存审从明宗击契丹于幽州西北,解围而还。胡柳之役,诸军逗挠①,汴军登无石山,其势甚盛。庄宗望之,畏其不敌,且欲保营。宝进曰:“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王彦章骑军已入濮州,山下唯列步兵,向晚皆有归志,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情势已得,断在不疑。今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胜,设使余众渡河,河朔非王有也,王其勉之!”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即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十八年,张文礼杀王镕叛,宝帅师进讨。八月,收赵州,进渡滹水,擒贼党张友顺以献。九月,进逼真定,结营西南隅。掘堑栅以环之,决大悲寺漕渠以浸其郛②。十九年正月,契丹三十万来援镇州,前锋至新乐,众心忧之。宝见庄宗,指陈方略,军情乃安。敌退,加检校侍中。三月,城中饥,王处瑾之众出城求食,宝纵其出,伏兵截击之。饥贼大至,诸军未集,为贼年乘;宝乃收军退保赵州,因惭愤成疾,疽发背而卒,时年六十。同光初,追赠太师;晋天福中,追封太原郡王。(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逗挠:军事用语,曲行避敌以观望。②郛:外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梁太祖陈师河朔——陈:部署
B.契丹之寇幽州也——寇:盗贼
C.向晚皆有归志——向:迫近
D.王其勉之——勉: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正面表明阎宝“善谋略”的一组是(???? )
①宝独保邢州,城孤援绝 ②每有谋画,与之参决 ③我尽锐击之,败走必矣
④引骑大噪,奋槊登山,大败汴人 ⑤指陈方略,军情乃安 ⑥凡决胜料势,决战料情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阎宝为梁邢洺节度使,后来庄宗进攻邢洺,连下诸城,只有阎宝守住了邢州,但孤城独守,又无后援,最后阎宝率邢州部众归顺了庄宗。
B.庄宗很欣赏阎宝,对他礼遇有加。阎宝身兼数职,地位在诸将领之上,常常参与国事的谋划与决断。
C.契丹入侵幽州,占据无石山,攻势强盛,庄宗担心不能抵御,想要退守。阎宝分析军情,陈说利害,庄宗很受震动,后来率军奋力攻山,大败契丹军。
D.阎宝有谋略,胡柳之战,庄宗听其言,大败汴军。契丹兵援镇州时,阎宝又在众心忧虑的情况下陈说方略,稳定了军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引退,必为所乘,我军未集,更闻贼胜,即不战而自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宗闻之耸听,曰:“微公几失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现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以囊中余钱,召朋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异哉!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论曰: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治生治:治理
B.而性不耐久客客:客居
C.人争传写之写:抄写
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烦:担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小题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4分)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
(3)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治”应为“经营”、“安排”。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把给的答案“治理”带到原文中“素不习治生”,译为“一向不学如何治理家业”显然搭配不当,应为“料理”“经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中②不是直接表现,④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排除这两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此题选项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无中生有,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赵公国麟——赵国麟,才之——认为他有才(意动用法)。(2)恒——常常,以为过——认为这是一种过失,莫之能禁——不能制止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3)倚——靠、倚仗,所字结构的翻译。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有时冬天寒冷。没有酒可以喝,他就邀请五六个好友,乘着月色从南城门出去,,绕着城郭步行数十里,一起放声歌唱,遥相呼应。等到第二天,从西城门进入,各自大笑分开,每天晚上都是这样,他们称这为暖足。我的伯父程丽山和先生有联姻,时常的周济他。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任布字应之,河南人。力学,家贫,尝从人借书以读。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辄刺问虏中事,上疏请饬边备,仍奏河北利害。后契丹至澶渊,真宗识其名,特改大理寺丞、知安阳县。
入权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京城东南有泉涌出,为筑祥源观,男女徒跣奔走瞻拜。布论之曰:“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遂忤宰相意。又与徐奭、麻温其试开封府进士,而奭潜发封卷视之。降监邓州税,徙知宿州。
时越州守阙,寇准曰:“越州有职分田,岁入且厚,今争者颇众,非廉士莫可予。”乃徙布越州。有祖讼其孙者“醉酒詈我”,已而悔,日哭于庭曰:“我老无子,赖此孙以为命也。”布闻之,贷其死,上书自劾,朝廷亦不之责。
寇准贬,布亦徙建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岁余,出为梓州路转运使。富顺监盐井,岁久卤薄而课存,主者至破产,或鬻子孙不能偿。布奏除之。迁祠部郎中,擢江、淮置制发运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
召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还,拜右谏议大夫、知真定府。或欲省河北兵,布言:“契丹、西夏方窥伺中国,备未可弛也。”筑甬道属滹沱河,跨绝泥潦。未几,为龙图阁直学士,徙澶州。黄德和诬刘平降贼,欲收平家,布力言平非降贼者。复徙真定,未至,召为枢密副使。
布纯约自守,及秉政,无所建明。子逊尝上书,诋大臣及布皆为不才,御史鱼周询因奏疏曰:“布不才,其子能知之。”乃以尚书工部侍郎罢知河阳。议者以周询引逊语逐其父,为不知体。皇祐间,诏陪祀明堂,称疾不赴。
始,布归洛中,作五知堂,谓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卒,赠太子太傅,谥恭惠。
(选自《宋史·任布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请饬边备饬:整顿,整治。
B.召为三司度支副使,奉使契丹奉:奉命。
C.或欲省河北兵省:减少。
D.黄德和诬刘平降贼,欲收平家收:收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尝从人借书以读②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①乃徙布越州②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C.①岁久卤薄而课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御史鱼周询因奏疏曰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任布“爱民”的一组是
①辄刺问虏中事??????②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
③布闻之,贷其死????④布奏除之
⑤布力言平非降贼者??⑥布归洛中,作五知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布密切关注国家的边境防御,他曾上书陈述河北的战略利害关系并请求保持戒备,后来契丹果然发兵澶渊,他也因此受到真宗关注。
B.任布认为京城东南有泉水涌出并非吉兆,反对朝廷以此愚弄百姓的错误做法,从而忤逆了宰相的意图,又受考试作弊牵累而被降职。
C.任布曾经在富顺监管盐井,当时井盐产量降低,课税却没有减少,有的甚至卖子卖孙也无法交足税款,他上奏废除了盐税。
D.鱼周询借任布的儿子诋毁大臣及任布都是庸才的机会,请求皇帝降了任布的职,人们认为鱼周询的做法有失妥当。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布闻之,贷其死,上书自劾,朝廷亦不之责。(4分)
(2)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3分)
(3)乃以尚书工部侍郎罢知河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收:逮捕,查抄。
小题1:副词,于是,就。A①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②介词,凭……的身份。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D①介词,趁着;②介词,经由,通过。
小题1:①说的是任布刺探敌情;⑤是说任布敢于主持正义;⑥说的是任布修建五知堂,与爱民无关。
小题1:原文并未说明任布是否认为泉水涌出是吉兆。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注],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选自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2001年第1版,有删改)
[注]子云:西汉扬雄,字子云。仲淹:隋末大儒王通,字仲淹。杨雄著《太玄经》模仿《周易》,作《法言》模仿《论语》;王通作《元经》模仿《春秋》,作《中说》模仿《论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患:担心
B.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责:责备
C.方勉焉以模言语勉:努力
D.徒见前世之文传徒:只,仅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及少定而视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于是余有叹焉
C.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B.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C.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D.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非尔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⑵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⑶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责”应解释为“要求”
点评: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并且、表递进关系。B项第一个“焉”是代词,“他”;第二个“焉”是兼词、于此。C项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D项二个“若”是都表如果。
点评: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注意句末语气词“矣”“焉”“者”“也”等后面可断句。参考标点: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点评: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尔:你的;沛然:气势充沛的样子;何以:宾语前置,凭借什么。(2)假:借助;进:使动用法,使……升迁;“奚取于修焉”宾语前置。(3)所以:表原因;鲜:少;判断句式。每句句意通顺一分。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比如本题中的“所以”就要明白它有两种用法:……的原因;用来……的(途径、工具等)。遇到句子中出现了这个词,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附: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呈先辈吴充足下:日前承蒙您写信并寄给我三篇文章,打开一读,便觉得浩瀚博大,似乎写了成千上万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您的文章辞采丰茂,文意雄健,气势充沛有不可阻挡之势,凭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那些想借助别人的称赞来抬高自己,借助别人的力量使自己升迁的人,从我欧阳修这里能得到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能求得圣人之道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
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