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诮: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校:考评
C.尽焚其素所读书素:平时
D.卒轨于正轨:遵循,依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学击剑鼓琴,嗜远游??②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更去与里中少年伍????④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贾生浩歌不辍????????⑥闭户揣摩十余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
???????????????????????????????????????????????????????????????????????????????????????????????????????????
(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诮”,应是责备之义。根据后句“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就可推敲出“诮”是责备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第②句写贾生求取功名;第⑥句是说贾生在家潜心钻研学问。解答类似题目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②可排除AC,再揣摩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文中的“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而是“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意即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不日”解释为不久,“谋”解释为谋取,“升斗”应意译,理解为微薄的,“却”解释为推辞;第二句时注意“会”解释为恰逢,“下车”为官吏初到任,“日”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每天,“谒”解释为拜谒。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目遇之而成色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何为其然也
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3分)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皆为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中的词,符合考纲要求。而且这四个实词在课文里、成语里都能找到原型,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另外,本题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与平时的“选出正确的一项”不同,考生不能先入为主。
小题2:
试题分析:“却”,表转折。A项,“之”:结构助词,取独标志,用在主谓之间/ 代词,它。B项,“为”:动词,做,成为/介词,替,帮。D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在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连词、助词、介词、动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与平时所考的筛选信息题有所不同,每个选项中的内容与题干中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还要看清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或谓”上设了陷阱。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奚:哪里、怎么。(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贪:偏爱。与:动词,送给。(2)苟:如果。(苟以天下之大)与:动词,给。绝齐:与齐国断交。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重点考查反问句。反问句是文言考试中常考的句式,但本题的第一个句子比较难,考生必须理解“与之商於之地”才能理解这个判断句。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大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大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扬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②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①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①宜戮讼者,以谢冤魂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①即刑讼女而祭妇墓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盂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三径就荒——就:接近
B.善万物之得时——善:美好
C.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某事为愉悦
D.时矫首而遐观——遐观:远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
B.①乃瞻衡宇 ②臣乃敢上璧
C.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时矫首而遐观
D.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