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8 02:22: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白云先生传
清 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毛文龙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汲——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良材——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易棺——趣:催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战喻
B.①日至兹山,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并藏焉
  ②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 先 君 子 适 归 皖 桐 反 则 已 渴 葬 矣 或 曰 书 已 入 圹 或 曰 经 说 有 贰 尚 存 其 家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时先君子适归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屐,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颙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喂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选自《宋书·隐逸列传》?)
1.下列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其德行 重:看重。
B.并遣使问 存:保全。
C.一旦携妻子江湖 泛:渡、游。
D.登高岭,人迹 绝:断绝。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闻道也固先乎吾
??? 非力不食
B. 村里所诬
????如姬公子泣
C. 仆着已败
????宋何罪
D. 此人后田中得失屐
????人之欲有甚于生
3.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说明刘凝之有“慷慨大度”的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④征为秘书郎,不就
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
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凝之羡慕老莱、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苦之日。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一回书答谢。
D.荆州某年粮食歉收,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全部分给挨饿的人。
5.翻译下列各句。
(1)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妻子皆从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A
4、B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疑惧。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尽以归其父兄。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寻入拜光禄大夫。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忧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道习为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高祖至,以兰根宿望,深礼遇之。及高祖将入洛阳,遣兰根先至京师。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选自《北齐书·魏兰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毁于灭性殆:几乎
B.控长远摄:控制
C.事不报寝:平息
D.深礼之遇:对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兰根“机警有识悟”的一组是 (3分)
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②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
③文武兼用,威恩并施??????????????④尽以归其父兄
⑤遂密告尔朱世隆??????????????????⑥走依渤海高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兰根准备在常山郡安葬母亲,但那里先建有董卓祠堂,他认为董卓是叛逆,于是不顾他人劝阻,坚决砍伐了董卓祠堂的柏树为母亲做了棺木。
B.将军萧宝寅攻破宛州时,将俘获的十个美女送给了魏兰根,兰根认为这里的百姓是无奈从匪,应该慰问安抚,就把十个美女送还其家。
C.魏兰根曾经将孝庄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消息密报给尔朱世隆,结果尔朱荣被杀后,他因怕此事被孝庄帝知道,就忧虑畏惧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D.在拥立废帝这件事上,魏兰根表现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为了讨好巴结高祖,而说废帝不当立,最终使很有德才的废帝未能即位。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5分)
(2)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寝:息,止,有扣住不发之意
小题1:①表明魏兰根尽孝;⑤是表现魏兰根“多以计数为先”的;⑥是失败后的无奈之为。
小题1:主要是“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所以阻止废帝即位。
小题1:(1)译出大意给2分,“衣”、“食”、“奈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素”、“构毁”、“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魏兰根,是巨鹿下曲阳人,兰根身长八尺,仪表堂堂,博览群书,机智敏锐,有见识,悟性高。离家出仕,任北海王国侍郎。母亲去世,守丧时以恪守孝道出名。他将要把母亲葬在常山郡内,常山郡原先有董卓的祠堂,祠堂旁边植有柏树,兰根认为董卓是汉代凶恶的叛逆之人,不行正道,不应该把他的祠堂保留到今天,就砍倒了柏树,为母亲做棺木。有人劝他不要砍,而兰根却全把柏树砍倒用做棺木材料了,毫无疑心畏惧。他的父去世时,他结草棚陪伴在墓旁守孝,背来土垒成坟,哀毁过度,几近于丧失性命。又出朝为官任本郡太守,并显示了当官的才能。
正光末年,尚书令李崇被任命为本郡都督,统帅军队讨伐茹茹,用兰根作长史。他趁机劝说李崇:“边境各镇控制的地方很长很远。过去刚设置时,地广人稀,将领等有的是从中原征调来的大姓子弟,有的是朝廷大臣安排的爪牙。现在应该将镇改为州,分别设置郡县。凡是府户,都免为平民,做官的顺序,一律按过去的规定,文武兼用,恩威并施。这个办法若能实行,国家大概就没有北顾的忧虑了。”李崇把兰根的建议奏报朝廷,征讨的事就被压了下来。
北齐魏孝明帝孝昌初年,兰根转任岐州刺史,跟随行台萧宝寅,讨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萧宝寅把俘虏来的人当作奴婢,并把十个美女赏给魏兰根,兰根推辞说:“宛州县处于盗匪横行地段,朝廷的威势未达到这里,老百姓无所适从,因而被迫背叛。现在应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给饥饿的人食物吃,为什么要把他们充做奴仆呢?”于是派人将十位美女一一送回家团聚。朝廷因为兰根深得西部百姓爱戴,加封他为持节、代理平西将军。不久又被授予光禄大夫。
北齐庄孝帝准备诛杀尔朱荣,兰根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把这个消息密告给尔朱世隆。尔朱荣被杀死后,兰根担心庄孝帝知道这件事,忧虑害怕想不出办法来,当时,应诏王道习被孝庄帝信任,兰根便托他说情,请求率兵外出立功。道习为他向上说情,朝廷就让兰根任职河北行台,在定州率领招募来的乡勇,准备防守井陉。当时尔朱荣的将领侯深从范阳进逼中山,兰根和他交战,失败了,逃奔渤海依附高乾。适逢高乾兄弟举义,于是兰根就留在他们那里。高祖到来,因兰根过去的威望,对他以厚礼相待。等到高祖将要进入洛阳时,派遣兰根先到京师。当时废立之事还未决定,命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废帝神采高明,兰根担心日后难以揣测,于是与高乾兄弟和黄门崔?在高祖面前坚决请求,说废帝本是胡贼推立的,如今若仍立废帝,于理不符。高祖不得已,就立了武帝。废帝向来有功德业绩,却被兰根等陷害诋毁,(兰根)很被当时的议论否定(或“非议”)。兰根虽因功名而自立,然而善于附会,进退之际,多以谋略权术为先,因此不被公正的评论所赞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梁襄王:梁惠王之子。
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发生战乱
B.寡人之民不多  加:更
C.就之而不见所焉  畏:敬畏
D.天下莫不也  与:归顺,随从
2.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移其粟河内  吾对曰:“定一。”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就之不见所畏焉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无如寡人用心者
D.沛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做法,而是“欲擒故纵”,引他上套,向他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B.【乙】文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面临的矛盾,他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
C.古代有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择的两文中,孟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
D.两篇文章都彰显了孟子“治民之产,推行教化”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1)这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十七》)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惭:惭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3分)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3分)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3分)
5、原文说“王以故不大出游”,“故”的具体含义指哪些?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1、C。2、B3、B。4(1)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


本题解析:1、[答案]C。诛:刑戮,杀害。2、B。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A项,“者”字在前一句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后一句中为“的人”。C项,“而”字在前一句中,表假设,那么,在后一句中为表并列,又。D项,“其”字在前一句中,代词,他们,在后一句中表反问语气。难道还有。3、B。孟舒并没有率士兵抵御,而士兵主动临城御敌的。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的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与对文言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来分。
参考译文
田叔是越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氏。田叔喜欢舞剑,在乐巨公那里学习黄老之术,他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仗义行事。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多年来,赵王认为他贤能,但没及时升迁他的官职。正逢赵午、贯高等人谋划杀害皇上。(不久)谋反之事被发觉,汉帝传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国如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人,将罪灭三族。(结果)只有田叔、孟舒等十来个人穿着赭色衣服,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赵王来到长安。赵王张敖的事查明白获得释放,废除赵王的王爵,降为宣平侯,才向皇上引荐言说田叔等十人。皇帝召见他们,汉代朝廷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帝很高兴,都授他们郡守或诸侯丞相官职。田叔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
孝文帝刚接位,召见田叔说:“您了解天下性情谨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去了解他们呢!”皇帝说:“您是有德行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田叔叩头回答说:“过去云中太守孟舒,是一位性情谨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虏寇大肆进犯云中事而被免职。皇上说:“先帝让孟舒担任云中太守十余年了,虏寇常常入侵,孟舒不能够坚持守住,没有原因地让士兵战死的达数百人。性情谨厚的人难道本来就杀人吗?”田叔叩头说:“贯高等人谋反,天子传下公开的诏书:‘赵国如有敢跟随张王的人,罪灭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张王,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他去死,(那时)他哪里知道自己会担任云中太守呢!汉与楚相抗拒,士兵都很疲惫。然而匈奴冒顿刚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便来边境骚乱,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下达战斗的命令,但士兵们争相登临城墙,以死抵抗敌人,如同儿子为父一般,因此,死去的达数百人,怎么是孟舒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为性情谨厚的人的原因。”因此皇上说:“孟舒真是贤人啊!”就再征召他回来,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汉朝议臣爰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现在如果梁孝王不受刑罪,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受到刑罚,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这些忧虑都集中在陛下身上啊。”因此,皇上认为他是大贤人。让他担任鲁国丞相。
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的百姓百余人。田叔选取他们的首领二十人鞭打,怒斥他们说:“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人吗?怎么敢自己来申诉自己的主人呢?”鲁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惭愧,于是打开中府(取出)钱钞,派田叔偿还给他们。田叔说:“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鲁王爱好打猎,田叔经常跟从进入苑林中,鲁王就让田叔在馆舍中休息。田叔就坐在宛外日晒雨淋终日不停,说:“我的大王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我怎么能独自居于房舍之中呢?”鲁王因此不再经常外出游猎。数年后在官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金为他做祭,田叔的最小的儿子田仁没有接受,说:“绝对不能毁伤我父亲的清廉的名声。”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