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豫让传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去而事智伯 事:侍奉 B.女为说己者容 说:“悦”,爱慕。 C.吞声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形状:形体和容貌。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多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乃变名姓为刑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欲以刺襄子 斧斤以时入山林 C.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这样就不会愧对死去的智伯了。因为智伯当年以国士之礼对待他,对他有知遇之恩。
B.豫让不用卑鄙的手段报仇,却在身上涂漆使自己长疮,吞炭让声音变得沙哑,目的是使得妻子都认不出他。
C.豫让首次刺杀未成,襄子饶恕了他,认为他是一位义士。这表现了襄子的胸襟和气度,突出豫让的志行可贵。
D.豫让自杀后,太史公写“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反映此事震撼人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性。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重点考查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汤显祖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没有莎士比亚作品的震撼力,但是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吴起传 ???????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B
4、(1)吴起想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何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励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①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励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②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②扈从:随从护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必将名世名:闻名
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直:通“值”,报酬
C.桢壮其言,改谢之谢:道歉
D.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竟:竟然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2,4,6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
|
| 
|
|
|  ?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砺性刚直无所屈的一组是 () ①砺操笔立成②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③砺知其弊,悉罢去。④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⑤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⑥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昉的帮助,同韩昉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斥责胡砺就坐不懂礼法, 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坐。 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弓箭手全部免除不用,每年为老百姓减轻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 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 译文: ②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译文:? ③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译文:??
参考答案: 9、D 10、B 11、C 12、
本题解析: 9、D(竟:最终) 10、B(A是/治理;B因为;C它,指代前面所说的做法/其中;D表修饰的连词/表承接的连词) 11、C(①是表现胡励的文才;③是胡励革除深州辖县的弊端;⑥显示胡励对所面临形势的正确估计) 12、B(“行台平竟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错,是到漕运官署赴宴。另外,“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的大意是今天不是在官府,而是在宴会上,大家只行宾主之礼就可以了) 13、(1)韩昉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励提笔一挥而就。(2)胡励经常用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励。(3)盗贼贪图的不过是钱财罢了,我这样贫穷,还防备什么? 参考译文: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少年时期非常好学。天会年间,金军攻占黄河以北地区,胡砺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跑藏到香山寺,与寺中雇工混居在一起。韩昉遇见他认为他是一个奇才,让他写诗来显示他的志向,胡砺提笔一挥而就,情致清静温和,胡砺十分高兴,于是收于门下,与他的儿子一起接受教育,从此学业一天天进步。韩昉曾经对人说:“胡砺才学进步很快,将来一定名显天下。” 天会十年,考中状元,授予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过了很长时间,改任定州观察判官。定州的学校是河朔地区最好的,聚居到那里的读书人常常数以百计,胡砺督学不倦, 经他指点的学生,均成为多校骨干,时人称胡砺考试示范文章 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他刚正不畏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前往汴京,路过真定府,到漕运官署赴宴。胡砺即将就座时,高桢却斥责他不懂礼法。胡砺道:“高公在公府,礼节当在百官之上,今日的酒宴自有宾主之礼。”高桢很不高兴,说:“你他日当省吏,又该怎样?”胡砺答道:“在官行事,有什么可怕的。”高桢对他的话极为赞赏,马上向他道歉。 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兼任朝奉大夫。深州郡守残暴凶狠,蔑视下属同僚,胡砺经常用做人的礼教使他折服,郡守感到惭愧而心服,把郡府的公务完全托付给胡砺。深州辖有五县,各县按惯例都设置了弓箭手,多者百余人,少者也有六七十人,每年向百姓征收钱币五千余万作为雇佣弓箭手的报酬。这些弓箭手大都是市井的无赖,以偷盗抢掠闻名。胡砺得知后,全部免除不用。随即就有流言传来:“某月某日,将杀胡砺。”有人让胡砺早做准备,以防不测。胡砺神情从容,说道:“盗贼需要的不过是钱财,我这里一贫如洗,还准备什么?”并且在夜间尽撤关卡哨兵,官署最终平安无事。 第二次补任翰林修撰,提升为礼部郎中,当时朝廷典礼大多由他裁决定夺。海陵王被晋升为平章政事,百官在朝廷上向他祝贺,纷纷行跪拜大礼,只有胡砺不跪。海陵王讯问其中的原因,胡砺以朝廷的有关法令回答他,并且说:“穿着朝服跪拜,这是拜见国君的礼节。” 海陵王听罢,不由得心服口服。从此,他对胡砺更加器重。天德初年,第二次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守丧,服丧结束又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正使,海陵王对胡砺说:“彦恭的官职比你低,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你做他的副手。”后来升为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伴驾到开封得病,海陵王多次派人前去慰问,终病逝,海陵王为他深深哀悼惋惜。享年五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迁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宜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注]①鄠 (hu)县,在陕西省。(选自《汉书·朱云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案:通“按”,察看、审察??B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厉:严厉 C。以旌直臣旌:表彰 D.从容谓云曰从容:言行举止适度得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下其事问公卿B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地 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C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 D?臣敢以死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朱云鲠介忠正的一组是(?) ①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②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③对曰:?“安昌侯张禹。”④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⑤未知圣朝何如耳??⑥小生乃欲相吏邪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汉时有名的高士。他少年任侠好勇,中年改节读书,研习《易》及《论语》,由豪侠而成为名儒。 B、华阴丞认为朱云才兼文武,忠正而有智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他做御史大夫。这一建议却遭到太子少傅匡衡的反对。 C、汉成帝时,朱云斥责皇帝的师傅张禹为佞臣,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硬是不肯走,于是“朱云折槛”成为—段佳话。 D.朱云生性鲠直,倜傥有大节,人们很尊敬他。他对皇帝的意见也敢反驳,对宰相邀他做官婉言谢绝,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要求死后薄葬。?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本题解析: 1、B 警戒。 2、C 前一个“因”是“于是”;后一个是“通过、经由”。(A项中两个“乃”均为副词,译为“于是”。B项中两个“所”均是所字结构。C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译为“用”。) 3、C(①属别人的评价,④说的是朱云的一个动作,⑥虽体现鲠介的一面,但忠正未体现,其余均可。) 4、D(朱云婉言谢绝宰相邀他做官事,文中从朱云话的语气和后文“宣不敢复言’’看,并非婉言,同时,宰相并没言明让他做官。) 【译文】 朱云,字游,鲁国(治今山东曲阜市东)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交结轻捷豪健的侠客,帮助侠客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侍奉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授《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 汉元帝时,华阴县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谋,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显他的才能。”元帝于是把这建议交付公卿研究,征徇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股肱,是万民景仰的对象,圣明的君王都谨慎地选择。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狂妄地互相称颂举荐,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该交给有司查验以明了他的好坏。”嘉竟因此获罪。 到成帝时,? (这时担任)丞相的是原来的安昌侯张禹,他以皇帝师傅的资格被破格提拔,很被尊重。朱云上书求见,? (皇上召见他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宠幸俸禄,就会言行僻邪,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臣希望皇上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名奸臣的头来警戒其他官员。”皇上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指责长上,在朝廷上侮辱我的师傅,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的栏杆不走,结果栏杆被他拉断了。朱云喊道:?“臣能到地下和关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样?”御史终于拉着朱云走了。这时候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向来头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如他的话说的对,就不能杀他:他的话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他。臣敢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逐渐消解,主语免了朱云的死罪。等到后来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了!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以后不再做官,经常住鄠田(鄠县的乡下),教育后生,传授学业,有时乘牛车使诸生跟随(或带领诸生)出门,经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很敬重。薛宣做丞相时,朱云前往拜见。薛宣尽备宾主之礼相待,于是留朱云住宿,从容对朱云说:“您在乡下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我到你这里来)难道想做丞相(你的)小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生不喝药。立下遗嘱说,穿着 身上的衣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埋葬在平陵城 的东门外。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