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①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②,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④,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⑤婢也,乳二世,先妣⑥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⑦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⑧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⑨,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⑩,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①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即“记”的意思。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本文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感慨。②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③栏楯:栏杆。④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⑤大母:祖母。⑥先妣:过世的母亲。⑦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⑧扃牖:关着窗户。⑨来归:嫁到我家来。⑩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B.以手阖门(关闭)
C.轩凡四遭火(总共)
D.其制稍异于前(制造)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鸡栖于厅 屈贾谊于长沙
C.儿之成,则可待乎 悦亲戚之情话
D.余既为此志 既自以心为形役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②五年后,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分)
参考答案:(1)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
本题解析:
小题1: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我们发现制应为名词,放在了动词异的前面,因此应为:规制、格局。
小题1:本题用两组对比的形式考查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题材一句选自文本,一句选自教材。其B项,前句“在”,后句“到”。C项,前句取独,助词;后句“的”,结构助词。D项,前句“已经”,后句“既然”。
小题1:①说的对象是“轩”的遭遇。②叙述妻子嫁来的时间。③表现项脊轩的静谧。
小题1: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证,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B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一观点属于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关键字:(1)若在这里为代词,译为你。竟译为整,竟日就是整日的意思,大类就是好像之意。(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为判断句,译时要加一个“是”字。手加跟动词,且不是主语,所以为名词做状语,译为亲手。亭亭形容树,高高地耸立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翻译下列语句。(共4分)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节选语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2分)
小题3: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个人的心思 ,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信,可靠;达,通顺。重要词句(1)判断句式;(2)举:被攻破,被动词;可怜:可惜,古今异义;焦土:成为焦土,名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中心句的能力。最能概括节选语段的中心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亦即文段论点。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的能力。回答文本写什么,就是概括段落大意。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和意图就是以秦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运用的表现手法自然就是借古鉴今。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参考答案:DF
本题解析: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以下各项中加粗字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绝(横渡)江河——无(没有)贵无贱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困惑)矣——虽(即使)一毫而莫取
C.其曲中(合于)规——则天地曾(竟然)不能以一瞬
D.梦亦同趣(情趣)——是(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
)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写出下列加线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____________
(2)酌酒相劳____________??
(3)然将适西山____________??
(4)西山之胜始具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用法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5.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