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钧深致远,诚学者之师徒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日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迭仆之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日——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原过其旁而泣/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人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斧斤以时入山林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
(2)怀利以相接:__________
(3)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
2.本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B.不远千里而来——苟为后义而先利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蟹六跪而二螯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
4.本文在论证时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三方面正反对比,形成了颇有气势的____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姚平仲小传
[宋]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 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 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物 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奸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5、阅读题
班超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诸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目:“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呜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后汉书·班超传》)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坐事免官??(坐事:因事犯罪)B. 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擅:占有)
C. 如有不虞 (不虞:不测)?? D.?因辞让之(让:谦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人有大志B. 不修细节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帝壮超节

C. 因激怒之曰D. 超问其状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超密知其状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A.前后鼓噪????????B. 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少有大志,家贫,常被官家雇佣抄书来供养母亲,长期劳累辛苦,但也不能磨灭他远大的志向。
B.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班超用激将法激怒部属,率领30人杀死全部匈奴人,使鄯善国举国震惊。
C.班超击杀匈奴前,不与郭恂商量,是因为他是文弱平庸的官吏,怕他泄露机密,而自己是豪壮勇敢的人,将来不想与他分享这份功劳。
D.班超有远见卓识,防事之未萌,斩窴巫,迫使广德王依附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