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臧熹子质,字含文,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长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颓顶拳发。初为世子中军参军,尝诣护军赵伦之,伦之名位已重,不相接。质愤然而起曰:“大丈夫各以老妪作门户,何至以此中相轻。”伦之惭谢,质拂衣而去。
后为江夏王义恭抚军参军,以轻薄无检,为文帝所嫌,徙给事中。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吏人便之。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文帝谓可大任,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加都督。在镇奢费,爵命无章,为有司所纠,遇赦。与范晔、徐湛之等厚善。晔谋反,量质必与之同。会事发,复为义兴太守。
二十七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司马、南平内史,未之职,会魏太武帝围汝南,戍主陈宪固守告急。文帝遣质轻往寿阳,与安蛮司马刘康祖等救宪。后太武率大众数十万向彭城,以质为辅国将军北救。始至盱眙,太武已过淮。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广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便与之,太武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
魏以钩车钩垣楼,城内系絙,数百人叫呼引之,车不能退。既夜,以木桶盛人,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明日又以冲车攻城,城土坚密,每至,颓落下不过数斗。魏军乃肉搏登城,坠而复升,莫有退者。杀伤万计,死者与城平。如此三旬,死者过半,太武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以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诸军事。明年,文帝又北侵,使质率见力向潼关。质顿兵不肯时发,又顾恋嬖妾,弃军营垒,单马还城,散用国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南史·臧质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命无章,为有司所纠纠:检举、弹劾。
B.以轻薄无检检:检讨。
C.为文帝所嫌,徙给事中徙:调职。
D.量质必与之同 量:估计、揣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质愤然而起曰
剑阁峥嵘而崔嵬
B.魏军乃肉搏登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截其钩获之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D.未之职,会魏太武帝围汝南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B.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C.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D.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武率大众数十万向彭城,以质为辅国将军北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夜,以木桶盛人,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发端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铄:给予
C.万物皆备于我——备:防备
D.苟为不熟——熟:成熟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侯浮西河而下泛舟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崇尚
C.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轻视
D.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诛杀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吴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2分)
①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②击秦,拔五城????③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④于是南平百越??????????????⑤破驰说之言纵横者????⑥北并陈蔡,却三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吴起用兵如神,所以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来抗拒秦韩,结果大败秦军,夺秦五座城池。
B.吴起认为君王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国家险峻的地势,而要依靠德行,不修德义,国家终究要灭亡。
C.公叔依计设下圈套,使吴起谢绝娶公主而令魏武侯不再信任他,为避祸患,吴起只好离开魏国。
D.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树立了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善终。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事亲孝,与士信???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
D.遽加厚诛???????????诛:诛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观止》说:“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你认为原文段从哪四个角度感动了晋武帝司马炎之心?
(1)第一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字。)
(2)第二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3)第三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4)第四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下列对这两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了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