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9 03:54: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鹊踏枝 ·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小题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主要表现手法”,应从全诗着眼,如果只从上片看,很可能答案“情景交融”之类,但从全词来看,作者主要的是描写“一枝孤花”,围绕这一主要形象的手法,才是本题答案的要点。
小题2:
试题分析: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夸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令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小题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4分)
小题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小题2:
试题分析: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诗歌赏析】这是作于1085年的《午枕》。从一阵繁促的鸟鸣声中醒来,只见簟文莹滑,如水之流。花影在门帘上无声地晃动着。午后的气氛总是这样安静,安静得诱人咀嚼一种空虚。想得到那远处的山水依然那样美丽,同时亦感到心头的隐痛婉转盘郁。生命如此美丽,却又这样令人疲倦。一种温柔的愁绪在心头扩张。这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有着不可知、不可说的清远的美。这首诗语言精工、优美,意韵内敛、深远,真可谓精深华妙之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释: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苇箔:帐幔和帘子。
小题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特点:生活苦寒
小题2: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