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9 03:53: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其腹心帅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籓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①矣!”
……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众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其书书何,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②,不觉屐齿之折。
注释:①左衽:衣襟开在左边,古代少数民族的服式。②户限:门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置陈逼水列阵
B.谢安固却之本来

C.重以饥冻加上
D.安棋常劣于玄低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不觉屐齿之折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遣其腹心帅精锐三千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C.自相蹈藉而死者某所,而母立于兹
D.安棋常劣于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秦大兵压境,东晋朝野人人害怕,只有谢安不慌不忙,不仅终日游山玩水,还拒绝了桓冲的援兵。桓冲虽对谢安的气度十分钦佩,但对他不谙军事的做法十分不满,对战事的发展十分悲观。
B.谢玄要求前秦军队后退,以便能让东晋军队渡河决战。前秦将帅都认为可乘东晋军队半渡之时攻击而应允。但后退让军队失去控制,前秦大溃败,甚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C.谢安接到驿站的捷报,内心十分高兴,脸上却不动声色,把捷报收起来放在床上,依旧与客人下围棋。但回内室过门槛时,谢安得意忘形,碰断了脚上木屐底下的木齿。
D.《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警句同样适用于这篇古文,“秦兵遂退,不可复止”一句说明士气可鼓不可泄的道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之父质:问       
B.年荒振劝:勉励

C.明圣学修:研究,钻研   
D.端亦高其谊行:行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端“至孝”的一组是(??)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2分)
???????????????????????????????????????????????????????????????????????????????????????????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3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父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
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纳安阳,诚宜深责。然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乃免佑为庶人。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帝称善。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帝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参军王深以勖是会从甥,少长舅氏,劝帝斥出之。帝不纳,而使勖陪乘,待之如初。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在尚书,课试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帝尝谓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深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
(选自《晋书·荀勖传》卷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勖于舅氏依:依照。
B.此儿当其曾祖及:赶得上。
C.勖独赴临:前往。
D.干以状白:禀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荀勖有见识的一组是(3分)
①遂博学,达于从政
②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
③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
④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
⑤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⑥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勖幼年聪慧,长大后敢作敢为。他十几岁便能写文章,受到太傅钟繇的赞赏;大将军曹爽被杀后,荀勖的表现与其他门生故吏不同。
B.荀勖遇事清醒,敢于直谏。在处理孙佑一事上,他按照法律把孙佑免为庶人;在对待路遗请求入蜀行刺一事上,他劝文帝不要这样做。
C.荀勖深受文帝的信任。钟会在蜀中谋反,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勖幼年时在钟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斥出去,文帝待之如初。
D.荀勖文章写得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使者出使东吴,文帝选用荀勖所写的给孙皓的文书,结果孙皓愿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大加赞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核其才能,有暗于文法,不能决疑处事者,即时遣出。
(2)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公义,陇西锹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 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新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看。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北母。
  后迁牟州剌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值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生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史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嗟异——未数然也
B.以功岷州刺史——臣洗马
C.凡有疾病,皆床舆来——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D.家无新属——不知几千里也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
A.将有事于西畴
B.奚以知其然也
C.纤歌凝而白云遏
D.翱翔蓬蒿之间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论语? 公冶长第五 》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贡认为自己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却只能推知两件事。
B.孔子同意了子贡的看法,认为颜回的确有些方面甚至连自己都比不上,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扬和喜爱。
C.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并无责备之意。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从此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2.孔子为何对颜回大加赞赏?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3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