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辟为丞相掾属辟: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匡:纠正
C.不当冀州之卒当: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隳: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以近察远然本初以亡
B.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皆传于世
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此重得也
D.而孙权负险于吴归而修德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 国富民安矣
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3分)
②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4分)
(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如C“不当冀州之卒”可以在对原文大意的理解之上,理解词句意思,再分析“当”。 “不当冀州之卒”可以理解为“ 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当:比得上,相抵,相当。故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在,介词。 A.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通“已”,已经,副词。C.第一个“也”表陈述,助词;第二个“也”表判断,助词;D.第一个“而”用在名词前,表转折,连词;第二个“而”用在两个动词间,表顺承,连词。B两个“于”都用于名词前,作介词,在。故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题中的关键词“事”、“修”分别是办事、整治的意思;A“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中,“广农桑”是推广农业的意思,而“事”是办事的意思,故断句错误;同样道理,“修”应该同“之旬年”为一句。B和C项,根据断句对称原则可知,应该这样断句,“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故答案为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A“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作者以此自比,希望自己的上疏能对太祖起到提醒、警示作用。故答案选A。
小题5:
试题分析:(1)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①“轻”翻译为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废”翻译为摒弃,废弃。关键字②“乏”翻译为缺乏, “察”翻译为注意。(2)此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揣摩分析,从文中“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一句可以判断,刘廙的态度是反对的。而对于刘廙“善于说理”的事例,可以通过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归纳内容。如“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 刘廙以韦弦自比,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
附:参考译文:
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归顺了太祖。太祖征召他担任了丞相属官。
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拥有智慧而轻视平凡的人,称王的人不因为某个人而摒弃(他的)观点。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会失败。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了弱小了而过去聪明又勇武。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的起义而国家就毁掉了。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引起注意啊。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因应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因应形势是不可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而您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安定了。”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
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在后世流传。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读书故事二则
(一)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①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广?”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二)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注:①出:过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阙:欠缺
B.居贫,躬自稼穑——躬:弯腰
C.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博:通晓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沉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以为痴——木欣欣以向荣
B.因对之流涕——相如因持璧却立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曝麦于庭——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 )
①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②就乡入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③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④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
⑤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1)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A、坐,通“座”,座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题共6分)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
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制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駴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
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乞,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帝将南巡,之鸾偕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交章力谏。章入二日,未报。之鸾等不知所出,伏阙俟命,自辰至申。帝令中官传谕,乃退。明日托疾免朝,欲以为之鸾等罪。会诸曹郎黄巩等联章力谏,乃止不行。然巩等下狱杖谴,之鸾辈亦不敢救也。宸濠反,张忠、许泰等南征,命之鸾偕左给事中祝续从军纪功。未至,贼已灭。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忠、泰广搜逆党,株引无辜,之鸾多所开释。且请蠲田租、停力役、宽逋负,帝颇采纳。初冒徐姓,至是始复焉。
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寻擢河南按察使。卒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云朝廷收其息息:利息
B.寻擢河南按察使寻:不久
C.而其侪复为陈乞乞:乞讨
D.伏阙俟命,自辰至申俟:等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至竞锥刀之利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勒之金石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欲以为之鸾等罪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至是始复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乞:求情,这是其引申义,应结合语句来推测。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两个“乃”均为副词,“竟然”;B前者为代词,代指“功绩”,后者为代词,“我”; C前者为介词,“用”“拿”;后者为连词,表目的,来;D前者相当于代词,代指原来的姓,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此”。
【参考译文】
齐之鸾,字瑞卿,为安徽桐城县城人。正德六年高中进士。后又改为庶吉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官职。
十一年(1516)冬天,皇帝准备在京城西边设置店铺。齐之鸾上言说:“近来听说要设立花酒铺,有的说车驾将到来,有的说朝廷收其利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仍至争逐锥刀之利,这与妓馆有什么区别呢?”应州告捷,皇帝降下敕文:“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宋寿剿寇有功,应特加公爵。”皇帝命令下来,举朝都感到非常惊骇。齐之鸾偕同诸位给事中向皇帝进言说:“自古天子也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的。成功之后,不过是面向南受贺,在金石上雕刻下来,传扬他的颂歌罢了,没有加爵酬劳,像今日这样颠倒的。不知陛下取的是什么意义,来做这种不祥之举,以惊天下人的耳目,让百世讥笑。”
齐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后,皇帝下令授与他家九十多人的官职。齐之鸾说:“马永成贵显,当权十多年,兄弟子侄都是高爵美官。而他的同僚又为他陈乞官职,将达到百人。马永成有什么功劳?皇恩如此滥用,恐怕天下听说后会解体呢。”皇帝准备南巡,齐之鸾和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人交章极力规劝。奏章进入二天,没有得到答复。齐之鸾等人不知所出,伏在宫殿前候命,从早晨到傍晚。直到皇帝让中官传达谕令,才退下去。第二天皇上托病免朝,想治齐之鸾等人的罪。正巧诸曹郎黄巩等人联章极力劝阻,才止而不行。但黄巩等人被下诏狱且被廷杖责打,齐之鸾等人也不敢营救他们。宸濠^造**,张忠、许泰等人南征,命令齐之鸾偕同左给事中祝续随军记录功劳。尚未到达,叛贼已被歼灭。众多小人憎恨王守仁,对他进行百般的诬谤,齐之鸾极力为他辩白。张忠、许泰广泛搜捕逆党,株连无辜,很多人都被齐之鸾开脱释放。而且请求免去田租、停止力役、放宽对逃税的追索,皇帝对他的建议颇为采纳。起初他冒用徐姓,到这时才恢复齐姓。
这一年秋天大举考察京城官员,齐之鸾被人中伤,贬谪为崇德县丞。逐渐迁至宁夏佥事。当时饥民采蓬子作为粮食,齐之鸾为此修书二封,一封进献给皇帝,一封送给阁臣。并且说时事可忧的有三项,可惜的有四项,语言极其恳切。皇帝将它交给有关部门。当时正在大修边墙,齐之鸾监督管理这项工役。巡抚胡东皋说他有能力,举荐齐之鸾代替自己。齐之鸾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还没有出发,盗贼兴起于是留下镇抚。不久被提升为河南按察使。逝于官任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跌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五十步笑一百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过:责备。
小题2:A、介词,对/介词,对于;B、连词,却/连词,却;C、代词,他们/代词,他们;D、介词,把/介词,凭借。
小题3:原文意思为: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国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均:平均分配。和:和睦相处。安:相安无事。
点评:一、文章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故事,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句子虽然短小,但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句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