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04:29: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划线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彭祖乃今久称闻 ②八千岁为春
③觉今是昨非 ④抚孤松盘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六国论
苏洵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⑤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洎牧以谗诛??????????????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日削月割?????????????????不知日之入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其实亦百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下列句子中,不全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弊在赂秦??????????????????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④⑥⑦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1、2节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4两节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论证时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5、6节,由论古过渡到讽今,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攀附秦国,燕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赵国善待名将,那么秦国就无法灭掉齐燕赵等六国。
C.作者注意语言的锤炼和变化,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必陷于窘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形象表现出秦人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六国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分)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分)


参考答案:5.D? 6.C 7.B??8.(10分)评分建议:一个采分


本题解析:5 A项“因为”/“在”或同“已”;B项“名词作状语”/“太阳”;C项“假使”/“让”;D项都解释为“它”。6.不能表现六国灭亡的是②③⑤。据此判断C项符合要求。该题要特别注意“不全都”,其它三项要么“全都是”,要么“全不是”,均不符合要求。7. “作者认为只要齐、燕、赵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不符合原文意思。8.(10分)评分建议:一个采分点1分,扣完为止。
⑴采分点:“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故事”。
⑵采分点:“博学”,“日”名词作状语,“参省”,“知明”。
⑶采分点:“之”,“乃”,“其可怪也欤”。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看面题目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龙眠画罗汉记
[明]黄淳耀
李龙眠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③,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⑤。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李公麟,宋代著名画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②呍:指口张开。③鬅鬙:头发散乱的样子。④轩渠:愉快而笑的样子。⑤锡飞杯渡: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渡,乘着木杯渡河。相传得道高僧可以凭法力锡飞杯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微哂顾:回头看
B.若重不能者胜:能承受
C.出其履将之纳:交付
D.故为此图以警之与发:提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一人貌老过伛偻者②而刀刃若新发
B.①双手捧之承以首②剑阁峥嵘崔嵬
C.①共舁一人渡②方其系燕父子
D.①后世传高僧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画中罗汉渡江艰辛的一组是
①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②目皆下视,口呿②不合
③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
④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⑤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⑥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④自得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4: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对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罗汉渡江图的记述,李公麟在图上共画了十八人,
包括十五个罗汉和三个童子。
B.文章按照未渡者、正渡者、已渡者的先后顺序,生动地再现了李画中的情景,罗汉们神态各异,无一类同。
C.画中也有悠闲的罗汉,其中一个让童子抬着,一个让童子背着,他们的轻松与三位童子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D.作者认为,传说中的罗汉能够“锡飞杯渡”,而李画虽然手法高超,但表现罗汉渡江艰辛不符合佛教的本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3分)
(2)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4分)
(3)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纳,放入,接纳,文中即穿鞋。
小题2:
试题分析:B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A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译为“从”。C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②为介词,拿用。D①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②与“为”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
小题3:
试题分析:①写未渡者,⑥写已渡者,均是从侧面表现渡江的艰辛;④写罗汉相貌,也不是直接表现艰辛。
小题4:
试题分析:A文中说“凡十有八人”指的是十八个罗汉,童子不在数内;C童子渡江是罗汉渡江的一部分,无所谓“悠闲”和“对比”;D作者认为,李画意在警示世人,罗汉言行举止与人无异,不要一味寻求所谓诡异奇特地佛家迹象。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不能直译可考虑意译,但要语意完足。整体翻译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原文省略的一般要补出,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要渡江又不想渡江的样子。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张着嘴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用手捧着膝盖,做出纠缠交叉的样子,两只鞋子脱下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的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大张着合不拢。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着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趴在童子背上,那童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无法承受身上的重量的样子。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要爬却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嘴上的皱纹显露出来了。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考查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以及后代为高位僧所作的传记,,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太让人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是否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迹象,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小题1:①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②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犯上作乱
(2)为长辈效劳,做些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段翻译,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小题1:不符合子的“孝道观”,理由有三: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①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侵损,削减)???②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B、①素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之(拜会?前往)
C、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赔罪、道歉)??②持千金之资物??(礼品)
D、①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轲(掷击)????? ②不然,何以至此?(户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