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9 04:43: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①”
[注释] ①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②《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小题2:请用一个成语归纳文中提倡的儒家的内省功夫。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①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计算,列举
C.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其亭焉——名:命名
2.下列加粗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特立/幽于粪土之中不辞
B.辟地为亭/不然,籍何至此
C.盖天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欲问事,而遗老尽矣/然则郭氏功名与存者几何
3.下列选项中的加粗词与例句中的加粗词活用现象一致的一项(???? )
例句:又幸其民其岁物之丰成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且勇者不必节,怯夫慕义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D.颍考叔,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来,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以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也”“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其事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乐业劝:劝告
C.其开解年少,欲遣就师简:选择
D.禄赐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散:分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愈圣,愚愈愚
B.序八州而同列

C.以先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天下集响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所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纪纲:仆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辟议曹从事辟:征召
B.盗者始伏其辜辜:罪状
C.据法直绳绳;捆绑
D.文度深衔之衔: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悉裹以苇席
掭以尖草,不出
B.为陈生死之别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顾宪之强力为政的一组是(?)
①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②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③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
⑤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⑥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就开始出任官职,他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判案方法,深受人们信赖。
B.顾宪之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又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拥护。
C.顾宪之任职衡阳时,不仅救助遭受瘟疫的百姓,而且教化民众,使该郡民俗改善。
D.顾宪之刚正不阿,抑制受宠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后遭受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四、(20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宪之下车,分告属县。(2分)
译文:
(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3分)
译文:
(3)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3分)
译文: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子庸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②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①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②桓圭:古代公爵所拿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③衮裳:古代皇上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易:容易
B.既又刻诗于石,以相人——遗:留给
C.其言以快恩仇、名誉为可薄——矜:夸耀
D.而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人情之所荣,今昔之所同也∥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B.播之声诗,耀后世∥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冒风雪
C.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若亡郑而有益
D.季子不礼于其嫂∥以所为,求若所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韩琦(即文中大丞相魏国公)有美德和治国之才的一组是(???? )
①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
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④而揩天下于泰山之安
⑥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4.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赞颂当时大丞相魏国公韩琦的文章,作者对韩琦推崇备至,文中充满了溢芙之辞。
B.作者先说衣锦还乡是今昔相同的“人情之所荣”,接着用“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话将上文撇开,着力歌颂韩琦的“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丰功盛烈”。
C.韩琦年轻时就登上相位,在读书人中有声望,虽然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D.文章最后赞美韩琦“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指出他的荣耀“乃邦家之光”。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