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9 04:5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曰:“他日国士也。”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文末又曰:“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陛下励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曰:“恭惟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 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励志读书,所学益博。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大略欲激孝宗恢复,而是时孝宗将内禅①,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②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亮,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卒。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注释】①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 ②羹胾ɡēnɡzì,肉羹和大块肉,也泛指菜肴。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上《中兴五论》,奏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B.是有大功于社稷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醉中戏为大言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以其事首刑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陈亮“才气超迈”和“直言无讳”的一组是
A.①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
②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B.①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奇之。
②高宗崩,金遣使来吊,简慢。
C.①淳熙五年,亮更名同,诣阙上书,酌古论今。
②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
D.①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②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喜欢谈论军事,擅长写文章,郡守周葵读了他写的《酌古论》,大为赞赏;隆兴初年,陈亮上奏章反对和议,但他的上书再无回应。
B.上书没有回音,陈亮并不气馁。回故里后,他边讲学,边著述,又认真考察了历史和现状,看到妥协投降的莫大危害。怀着一腔爱国热忱,陈亮接连上书皇帝,反复申述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
C.孝宗读了陈亮一篇篇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政策的雄奇文章,被深深震动,他欣然接受,并认真采纳了陈亮的主张,甚至准备给陈亮一个重要的官职——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可惜陈亮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D.再度回归故里后,陈亮曾一度落魄醉酒,与人豪饮。某次乡人会宴,与陈亮同桌者回家暴死,陈亮被怀疑投毒杀人入狱。幸亏大理寺少卿郑汝谐极力向光宗陈述,陈亮才得以免死。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A.前:连词,“于是”“就”;后:动词,“趁”。B.皆介词,“对”“对于”。C.前:动词,“说”,后:语气词,“呢”。? D.前:介词,“把”;后:介词,“因为”。〗
小题2:C〖A. 第②句言其返回家中修习,努力治学著书。B.第②句言金使态度,与“直言无讳”无关。D.第①句言朝廷大臣对陈亮“直言无讳”的评价。〗
小题3:C〖C项实际情况是:孝宗在位对国事朝政的处置,常常为佞臣所左右。他面对陈亮一篇篇义正辞严、力主抗战、尖锐批评朝廷卖国政策的雄文,虽也为之震动,但终究不能认真加以采纳,只是准备给陈亮一官半职了事。“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一职是由光宗皇帝策问后任命的。〗
文言文翻译:
陈亮字同父,是婺州永康人。为人才气超群,喜欢谈论军事,议论问题时风生水起,极有感染力,写数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他曾经考察古人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写成《酌古论》。郡守周葵得到书,就与他辩论,认为他是个奇才,说:“将来一定是国士。”隆兴初年,朝廷与金人议和,天下人都欣喜庆幸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有陈亮认为这样不行。于是上奏章《中兴五论》,奏上之后没有回应,不久他就返回家中修习,更加努力治学著书达十年。
淳熙五年,陈亮改名为同,赴朝上书,考虑分析古今的情况说:“主张议和,是用来成全上下的苟且偷安的方法,并且会滋长愚妄庸懒情绪啊。一天的苟且偷安,会造成数百年的大祸患。”奏文末尾又说:“当今那些自认为学到了正心诚意的儒士,都是些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陛下励志复仇足够用来应对天命,笃行仁爱足够用来交结民心。现在陛下却委任庸人,笼络小儒,拖延了大有作为的岁月,我不能忍受这样的憋闷,因此忘掉了自己的卑贱来进献愚忠。”上书奏呈皇帝后,孝宗大受震动,打算公布在朝堂上以激励群臣,下召令陈亮上殿,准备提拔重用他。左右大臣讨厌他直言不讳,交相诋毁他。宰相按照皇帝的意旨来到他面前,询问他的意见,他坦坦荡荡陈述没有稍加屈服,又与宰相等大臣不合。待命十天以后,他再度到朝廷上书说:“恭仰皇帝陛下励志复仇,不肯偏安于一隅,这对国家是有大功的。然而坐守钱塘这块浮华奢靡的一角之地来谋划中原,那么是不得其地;任用东南一带习惯于安逸的人群来谋求进取,那么是不得其人。” 奏书呈上皇帝后,皇帝想要授官给他,陈亮笑着说:“我只是想为国家开创几百年的基业,怎么会用这种方法博得一官半职呢!”急忙渡江而归。在家乡他整日落魄醉酒,与乡里狂士豪饮,酒醉中戏说大话,言语中有犯上之词。其中一个士人想中伤陈亮,就把这事告发到刑部。事情交由大理寺处理,陈亮被鞭打得体无完肤。事情报告到皇帝那儿,孝宗知道是陈亮,曾暗中派遣左右近臣查访这事,等到近臣入宫报告取旨,皇帝说:“秀才酒醉后胡说,有什么罪!”撕碎文书丢在地上,陈亮于是获免。
陈亮因为为人豪侠屡遭大狱,回家后更加励志读书,学问愈加渊博。高宗去世后,金国派遣使者来吊唁,态度十分傲慢。陈亮有感于孝宗的知遇,到金陵观察形势,又上疏说:“有不同寻常的人,这样之后才可能凭此建立非凡的功业。追求非凡的功业,却用平庸之才、出平庸之策、做平庸之事来应对它,不需要智者就知道成不了事。秦桧拿和议耽误了国事二十多年,使天下生气索然无余了。”奏章的大意就是想激励孝宗恢复中原,但这时孝宗准备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不答复。从此朝廷大臣都怨恨他,把他看成狂人。此前,乡人聚会宴饮,特意将胡椒磨成粉末放在陈亮菜肴中,这是村俗表示敬重的特殊礼仪。有个与陈亮同坐的人回家后突然死了,怀疑是吃了有毒的东西,台官令监司挑选酷吏讯问陈亮,众人想陈亮这次必死无疑。少卿郑汝谐审阅了他单方面的辩辞,非常惊异地说:“这是个天下奇材。国家如果杀了这样无罪的士人,就会上扰天和,下伤国脉。”极力向光宗陈述,于是陈亮得以免死。不久,光宗用策论来考查进士,用礼乐刑政的要领询问,陈亮用君道、师道对答。陈亮策对奏报的名次本为第三,皇帝亲笔拔为第一。后来知道是陈亮,光宗大喜说:“我提拔得果然不错。”任命陈亮为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还未赴任,就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齐景公问政于孔于。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1.相较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
2.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
                  ????????????????????????????


参考答案:1.孔孟主张对君臣双方应都有要求,强调君臣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与朱泚同里闲,少相狎近,泚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廷玉有沈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泚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铲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泚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献牛马系道。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硃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泚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泚统幽州行营为泾原凤翔节度使,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体微为要籍。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浸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妄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泚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玉柳州司户参军、体微南浦尉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致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姑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白左巡使郑詹:“商于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少诚、少良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吏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宰相卢杞方疾御史大夫严郢,欲逐之,得廷玉死状,即抵詹死,而斥出郢。帝闵廷玉忠,归其柩,厚赙之。李晟平朱泚,少诚等适终丧,晟表丐追赠廷玉。并官二子。而帝方招来滔,寝其奏,遂已。(《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玉间语泚间:私下
B.而亦悔乎而:你
C.泚不能屈屈:屈服
D.而帝方招来滔来:安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蔡廷玉“有沈略”和“忠”的一组是(?)(3分)
A.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诏廷玉以大理少卿为司马
B.诸校怒,缚廷玉辱之,廷玉无桡辞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
C.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D.欲裂其壤,使不得桀归其柩,厚赙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道上下间应当有的礼法。针对这种情况,深谋远虑的蔡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金银财物来礼待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以助天子的费用,因而进献的牛马在路上络绎不绝。
B.又有一个叫朱体微的人,也是朱泚的心腹。每当蔡廷玉有建议时,朱体微就想方设法阻挠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朱体微,朱体微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
C.朱滔向朱泚有所请求时,有不合理法时,蔡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有的律法。
D.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德宗出示朱滔的奏表,而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蔡廷玉、朱体微二人,贬蔡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朱体微为南浦县尉来安慰朱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屈”的意思是“使屈服”。因为这个字发生了活用,在具体的意境中应该理解成使动用法,即主语朱泚使宾语蔡廷玉怎么样了。理解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最终解释的是“屈”在“文中”的活用后的语境义。这在《考纲》中有明确的要求。
小题2:A项前句的前语境表现的是实际情况,即蔡廷玉有所谋略的原因,此处属于答非所问,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后句说的是皇上下命令任命他官职,陈述的对象是皇上,而不是蔡廷玉,所以此处不合乎“直接”的要求。B项的前句写的是蔡廷玉在被捆绑侮辱时毫无屈服、妥协的表现,这与深谋远虑无关。D项的后句写的是皇上的行为,是从侧面表现蔡廷玉的忠诚的,这就犯了“避实就虚”的错误。
小题3:此项中有多处错误,“朱体微就想方设法阻挠他”的说法是错误的。理解时必须联系具体的意境,原文中“左右”一词很重要,但教材中此词的常见意思放在这里都不合适。这种情况下,思路有二:一是推测为“相合、一致”的意思,一是推测为“违背、阻挠”的意思。继而联系相关的意境进行区别分析,就可以确定前一种推测是符合语境的。“更加相信朱体微”和“朱体微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这样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关键点是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更加相信蔡廷玉”和“朱泚的桀骜之气稍有改变”
译文: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他和朱泚是同乡,小时候相互间很亲近。朱泚任幽州节度使,上表让他在幕府中任职。
蔡廷玉深谋远虑,善于与人交往,内外之人都和他很友好。朱泚经常向他咨询事情,还多次派他到京城去。这时候,幽州的军队最强大,财力雄厚,将士骄横,每天总想吞并别人,不知道上下间应当有的礼法。蔡廷玉私下对朱泚说:“自古以来没有为臣不守礼法而能够把福禄传给子孙的。您南与赵、魏相接,北面有奚虏,虽然兵多地险,但是不是久安之地,有一天赵、魏反咬一口,您就成了鼎中之鱼了。不如拥戴天子,铲除诸多灾难,这样功勋可以铭刻在鼎彝之上,怎么样?”朱泚赞同他的建议。蔡廷玉暗中想消耗朱泚的力量,就劝朱泚拿出金银财物来礼待士人,又劝朱泚进献贡赋以助天子的费用,因而进献的牛马在路上络绎不绝。于是又劝朱泚进京朝见,朱泚想听从他意见,但属下部将被激怒了,把蔡廷玉捆绑起来并侮辱他,蔡廷玉没有丝毫屈服的言词,朱泚不忍心杀他,囚禁一年多之后把他放回来,并问他说:“你后悔了吗?”蔡廷玉说:“如果引导你做违逆的事情就感到后悔,我用忠义来劝勉你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又被拘禁了一年多,问他说:“能不能反省你的错误?”蔡廷玉回答说:“不杀我,您将得到名誉。杀了我,我将得到名誉。”朱泚不能使他屈服,待他又像当初那样。
还有个朱体微,也是朱泚的心腹。蔡廷玉有建议时,朱体微就想方设法帮助他,所以朱泚更加相信,桀骜之气稍有改变。蔡廷玉终于完成朝廷的任务。朱泚内心惧怕弟弟朱滔逼迫自己,朱滔也劝朱泚入朝,于是朱泚把军队委托给朱滔。蔡廷玉、朱体微一起告诉朱泚说:“您入朝就是第一功臣,以后的任务也很重要,必须是诚实可靠的人,才可以把军队交给他。朱滔虽然是您的弟弟,但为人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军队交给他来代管,就是把灾难转嫁给他。”朱泚不听从。他们二人跟随朱泚来到朝廷,德宗做太子时,就知道蔡廷玉,见到他对他尊重眷顾十分优待。朱泚统领幽州行营任泾原凤翔节度使,皇上下诏令蔡廷玉以大理少卿的身份任司马,朱体微任要籍。
朱滔向朱泚有所请求时,有不理法时,蔡廷玉就要批评他,使他遵循旧有的律法。朱滔打败田悦后,逐渐骄傲放肆自以为是。左右有憎恨蔡廷玉的人,胡乱说:“蔡廷玉一向诋毁朱滔,要把燕分成四部分,都是蔡廷玉的倡议,朱体微响应赞同的。朱滔上表说这二人离间他们的骨肉之情,请求有关部门杀掉他们二人。又给朱泚写了同样内容的。朱泚怨恨朱滔夺去了他的军队,没有听从朱滔的话。适逢朱滔在幽州反叛,德宗出示朱滔的奏表,而朱泚也披露了朱滔来信的内容,于是归罪于蔡廷玉、朱体微二人,贬蔡廷玉为柳州司户参军、朱体微为南浦县尉来安慰朱滔。朱滔派间谍到朝中打探,并说:“皇上如果不杀蔡廷玉,就应该把他们贬谪出京城,他们会向东到洛阳,我将把他们捆绑到帐下肢解了他们。”将出发时,德宗慰劳蔡廷玉说:“你姑且走吧,为国家受些委屈,年内就能回来。”蔡廷玉到了蓝田驿,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说:“去商于的道路太危险,不能经过那里。”郑詹追上他们让他们取道潼关。蔡廷玉告诉儿子蔡少诚、蔡少良说:“我为天子不动一刀一枪就拿下幽州的十一个城池,打算分裂朱氏管辖的地区,使他们服从朝廷,却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天助逆贼吗?现在官吏让我取道东都洛阳,这大概是朱滔的计谋我不能使国家受辱。”得到到了灵宝,就投黄河自杀了。
宰相庐杞当时正憎恨御史大夫严郢,想把他赶出朝廷,得知蔡廷玉死去的情况,就使郑詹抵罪,而把严郢驱赶出朝廷。德宗怜悯蔡廷玉的忠诚,下令运回他的灵柩,赐给丰厚的财物帮助办理丧事。李晟平定朱泚,蔡少诚正好守丧期满,李晟上表请求追赠蔡廷玉的官职,并建议给他两个儿子官职。而德宗正在招抚朱滔,就将李晟的奏章压下了,此事也就作罢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B.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连词,表结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D.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5分)
译文: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谕纪泽纪鸿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①儿:
目下值局势万紧之际,四面梗塞,接济已断,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所盼望者,左军能破景德镇、乐平之贼,鲍军能从湖口迅速来援,事或略有转机,否则不堪设想矣。
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复④再出,意尤坚定,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自念贫窭无知,官至一品,寿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权,忝窃万分,夫复何憾!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浅,而近年亦略有入处。三者一无所成,不无耿耿。
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金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即前此屡有克捷,已为侥幸,出于非望矣。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遣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所差不负吾心,不负所学者,未尝须臾忘爱民之意耳。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字叮嘱一遍,此外亦别元遗训之语,尔可禀告诸叔及尔母无忘。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节)
【注】①纪泽、纪鸿:曾国藩的两个儿子。②局势万紧之际:l861年3月,太平军多次击败湘军的抵抗,使曾国藩几乎陷入绝境。③左军:即左宗棠的军队。后文的“鲍军”为鲍超的军队。④起复:指官员为父母眼丧规满,复任官职。⑤广陵之散:魏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临刑前他从容弹奏此越,弹奏完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军能景德镇、乐平之贼破:击败
B.薄有浮名,兼兵权秉:拿着
C.余久处间行:行伍,指军队
D.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祥致:招来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部直接体现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一组是(3分)
①加此一挫,军心尤大震动?②起复再出,意尤坚定
③切不可涉历兵间?????????④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
⑤故吾纂墓志,仅叙一事???⑥除劳字俭字之外,别无安身之法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四面都被阻塞后接济断绝,友军军情难料等原因,曾国藩深感部队已深陷危境。
B.曾国藩曾担心自己突然病死,这主要是因为他诗文和书法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
C.从军的经历使曾国藩认识到带兵打仗难见功业,容易造孽和留下被人非难的口实。
D.在这封信中,曾国藩郑重地告诫两个儿子,乱世中金钱会招来灾祸,节俭方能养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能办此滔天之贼?(4分)
(2)近来阅历愈多,深谙督师之苦。(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秉:掌握。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兼秉兵权”,“秉”后面是“兵权”,如译为“拿着”,和“兵权”搭配,不通顺,可知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曾国藩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性格特征是“教导儿子立身或治家”, ①是陈述自己当时的行军处境,②是陈述自己再次出山,⑤是陈述自己为父亲写墓志,和题干没有关系,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诗文的才华还没来得及施展”说法有误,担心的应是违背初志,失信于天下人。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兵——用兵,贵——以***为贵,太平——太平易;岂——怎么。(2)谙——了解。
【参考译文】
前正是局势非常紧急的时候,四面都被阻塞,(外面的)接济已断绝。加上这一次受挫,军心受到特别大的震动。(我)所盼望的是左宗棠的军队能够打败景德镇和乐平的敌人,鲍超的军队能从(江西)湖口迅速来救援,事情或许略有转机,不然的话,局势就不堪设想了。
我自从投身军旅以来就抱着一种临危受命的志向。丁巳和戊午那两年在家养病,常常担心自己突然在家中去世,违背了我最初的志向,失信于天下人。后来重被任用再出山(打仗),意志尤其坚定。这次假如遇到什么不测之祸,我也毫无牵恋的了。回想我自己贫穷无知,现在能官至一品大员,年龄也已过五十,(在外面)也稍有点虚名,又手握兵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是我对古文和诗歌,这两方面都花了很多精力,多方寻求、研究也很辛苦,但是不能经常地运用并自己打开一条大道。我对古文的研究尤其有依托和根据,如果我现在突然死了,那么我的一些心得,就会像《广陵散》一样永远无人领会了。我的书法用功最少,但近年也略微深入了一些。这三方面一无所成,心中不免耿耿于怀。
至于行军打仗,本来不是我所擅长的。(因为)用兵以令人难测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平易;用兵以欺诈为贵,可是我的性格太正直,怎么能够法办这些罪恶极大的贼子呢?以前即使屡有克敌制胜,已经是侥幸的事,超出我未曾有的期望。你们兄弟长大之后,一定不要涉足于军队之间,这种事难以见到功业,而且容易造下大孽,尤其容易给后代人留下非难的口实。我长久地在军队中生活,每天如同坐在针毡上一样。稍可安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我最初的愿望,没有辜负我的学问,片刻也没有忘掉爱民的心愿。近来(我)经历的更多,深切了解到带领军队的艰苦。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地读书,将来不要从军,也不一定要出去做官。
我教育子弟有“不离八本”和“三致祥”的格言。这“八本”是:读古书要以字句解释为本,作诗文要以讲究声调为本,奉养父母要以得到他们的欢心为本,修养身心要以少恼怒为本,立身处世要以不乱讲话为本,管理家事要以不迟起床为本,做官要以不要钱为本,行军打仗要以不骚扰百姓为本。“三致祥”是:孝顺能带来吉祥,勤奋能带来吉祥,宽恕能带来吉祥。我的父亲竹亭公教育人,就专门注重一个孝字。他在少壮时敬爱父母,晚年时疼爱儿女,都出于一心中一片至诚,所以我为他写的墓志铭,就只说这一件事。
处在这个乱世之中,钱越少,就越能免除祸患;开支越俭省,就越能保持幸福。你们兄弟奉养母亲,除了一个“劳”字和一个“俭”字外,没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办法。我在此军事极其危急的时候,就将这两个字叮嘱你们一遍,此外也就没有什么遗训给你们了,你们可以禀告你们的束缚和祖母,不要挂念我。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