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己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发出的吗?问:“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2、填空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古义和今义。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4)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6)单于视左右而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人也。燮素疾中官,既行,因上疏曰:“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诚使张角枭夷,黄巾变服,臣之所忧,甫益深耳。何者?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及破张角,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灵帝铖识燮言,得不加罪,竟亦不封。
所拜议郎。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竖执先议。燮厉言曰:“斩司徒,天下乃安。”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帝以问燮。燮对曰:“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
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黄巾之功,执金吾甄举等谓忠曰:“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选自《后汉书?傅燮传》)
[注] ①市虎成于三夫:市中本无虎,然三人言而成虎。喻流言可混淆视听。②杜邮之戮:秦将白起因受诬陷免职,自杀于杜邮。③左衽之虏:指当时北方少数民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皆衅发萧墙??衅:挑衅
B.彼知正人之功显??显:显扬
C.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谮:诬陷、中伤
D.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弭:消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B.陛下仁德宽容
C.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D.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行,因上疏曰????????????②蒙故业,因遗策
B.①今张角起于赵、魏??????????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燮功多当封,忠诉谮之??????②权贵亦多疾之
D.①书奏,宦者赵忠见而忿恶????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傅燮“忠谏直言”的一项是(?)
①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②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③诏会公卿百官,烈竖执先议??????④斩司徒,天下乃安
⑤傅燮岂求私赏哉????????????????⑥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
5、对原文内容理解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燮认为当时国家动乱,不是由张角、黄巾等人引起,而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
B.根据当时的情况,傅燮认为即使张角、黄巾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如果让宦官专权,忠臣遭害,仍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危险。
C.司徒崔烈打算割让土地求和,傅燮变为杀掉崔烈才能使天下安定。
D.傅燮因屡次得罪权贵,被他们怀恨在心,最后他们联合起来将傅燮赶出了京城。
6、翻译句子。
①彼知正人之功显,而危亡之兆见,皆将巧辞饰说,共长虚伪。
②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B.至杀不辜人也——辜:罪
C.亦以明死生之大——明:表明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如:到……去
5、阅读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小题1:下列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宿儒耻出其下耻:以……为耻
B.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举:考中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资:资助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3分)
A.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分)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