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小题1:诗歌前三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
??????????????????????????????????????????????????????????
小题2:诗歌题目是“倦夜”,全诗不直言“倦”,但处处可见倦意。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倦”意的?(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三联是借景抒情。尾联是直抒胸臆。
尾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象,因此,从抒情方式上来看,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诗的最后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是直抒胸臆。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其中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而抒情方式是诗歌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诗的前三联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读者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读者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此是心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倦”意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古体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从花开的季节、花色、香气、栽植地点来说——花开的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联系全诗看,作者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作者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先是对夏云能带来雨水救旱苗的期盼(盼望)、焦虑(焦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哭
李商隐
崔珏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①。
良马足因无主疏②,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庄子·秋水》:“夫鹪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鹪雏即是凤一类的鸟,从《庄子·秋水》中的记载即可看出它的高贵。②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喻示着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
1.颔联是如何悼念朋友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如何运用“欲进故退”的写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具有伤感色调的画面,唤起人们对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