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小题1】诗中的“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小题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有情(济世、造福于人)。炎热未消之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树。
乔吉,元曲后期代表作家。其一生潦倒,作品内容多表现消极厌世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艺术上清丽质朴,雅俗兼备。
①曲中“梅”的意象有何特点?作者借此欲表达什么?(4分)
②此曲写梅,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说出二种即可)(4分)
参考答案:
①“梅”的意象特点是:洁白孤芳、凌寒处霜。(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南歌子?旅思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在宋高宗时做过中书舍人,因主张政治清明,收复失地,得罪秦桧被免职,这首词就是他被免职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
小题1:请赏析本词上片首两句“侵”和“度”这两个动词的妙处。(4分)
小题2: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和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2分)
小题3:请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者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后者是写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二句,展现出一幅描绘深秋晨景的画图:漫漫“驿路”、淡淡“斜月”、小小“溪桥”、浓浓“晓霜”。最妙处还是一个“侵”字和一个“度”字,写出了斜月正在继续西沉,词人正踏上带霜的溪桥。用这两个动词,一下子便把静态的景物画活了。“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小题2:
试题分析: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描绘了一幅描绘深秋晨景的画图:晚上词人走在漫漫“驿路”上,天生挂在一抹淡淡的“斜月”,旁边有一座小小的“溪桥”,地上下了浓浓“晓霜”,因此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往日只听人说江南风光无限,现在身处江南,没想到怀念中原的思归之情却无法抑制,愈益炽烈,转而觉得江南景物到处都是一片凄凉,因此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点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比兴、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小题3:
试题分析:从表现手法来说,“只言江左好风光”和“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江南风光无限,与现在身处江南,怀念中原的思归之情,转而觉得江南景物到处都是一片凄凉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屡遭坎坷而不改其政治态度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
点评: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从多角度切入,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题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可以从结构、主题、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赏析,注意尽量全面,并要言之有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①高顶
王 褒②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①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②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小题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试题分析:
小题2: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试题分析:
小题3: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