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者为先?”谦对曰:“愚臣诚不足以知大事,但伪齐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优,耽昏曲蘖。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谗人之口,上下离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师,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帝寻发兵。齐主知之,令其仆射阳休之责谦曰:“贵朝盛夏征兵,马首何向?”谦答曰:“仆凭式之始,未闻兴师。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遂拘留谦不遣。帝克并州,召谦劳之曰:“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不图高遵中为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执遵付谦,任令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帝曰:“卿可聚众唾面,令知愧也。”谦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责。”帝善其言而止。谦竟待遵如初。其宽厚仁恕,皆此类也。既平王谦,谦耻与逆人同名,因尔称字。数年,出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数岁,卒于家,时年七十。
史臣曰:伊娄谦志量弘远,不念旧恶,请赦高遵之罪,有国士之风焉。
(选自《二十四史·隋书》,有删改)
邺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入内殿,从容谓曰从容:随口
B.上下离心,道路仄目仄目:斜着眼睛看
C.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乖:顺从
D.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不赂者以赂者丧
C.乃执遵付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齐人拘之于晋阳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伊娄谦认为北齐君主越礼妄为,骄横跋扈,沉湎酒色。该国武将斛律明月已死,流言满天,上下异心,所以他很赞同北周武帝出兵攻打北齐。
B.是高遵的出卖致使伊娄谦被北齐拘留,北周武帝抓到高遵后就交给伊娄谦,要他当众向高遵吐口水,让高遵知道羞愧,但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
C.两本史书对于伊娄谦与高遵的故事,在史实记述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看法不同,《隋书》作者认为伊娄谦高风亮节,有国士之风,而司马光则否定了伊娄谦宽恕高遵的做法。
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赏罚分明,对于高遵这样的叛徒应该用刑法进行惩罚,而不应该交给伊娄谦随意处置以复仇,伊娄谦的以德报怨也不公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3分)
(2)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3分)
(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乖:违背。
小题1:A.于是,就/通过,经由;B.把/因为;C.于是,就/竟;D.在。
小题1:错在“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应该是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不是吐口水能够责罚的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关键词“设:假如、如果”“益:增加”各1分,句意1分(2)关键词“去职:离职、辞职”“攀:拉扯、牵挽”各1分,句意1分(3)关键词“宜:应当”“诸:之于,把他交给,把高遵交给”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伊娄谦,字彦恭,本是鲜卑人。他的祖先是酋长,随魏迁到南方。伊娄谦性情忠厚正直,善于言辞。在魏时做直阁将军。北周武帝将要讨伐北齐,伊娄谦被召引到内殿时,武帝随口说:“我将要发动战事,先攻打谁呢?”伊娄谦回答说:“我实在不够了解大事,但伪齐越礼妄为,骄横跋扈而不恭敬,沉溺于与歌舞杂技之人的交往,沉湎酒色。他的武官斛律明月已经死了,小人口传流言,上下异心,走在路上不敢正视。如果兴兵讨伐,这是我所期望的。”武帝大笑,于是派伊娄谦和小司寇拓跋伟访问北齐去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便乘机发动进攻)。武帝不久发兵作战。齐王知道了,让他的仆射阳休之责备伊娄谦说:“贵朝在盛夏时节征发军队,准备打向哪里?”伊娄谦回答说:“我临出征时,没听说要发兵。如果是要在西边增扩白帝城,在东边增加巴丘的戍守。从人情常理上讲,哪里值得奇怪呢?”伊娄谦的参军高遵把北周将征伐北齐的情报通报了北齐,于是北齐拘留了伊娄谦不让他回去。武帝攻下并州,召见伊娄谦,慰问他说:“我发动战争,本来是要等你回来的;没料到高遵中途叛变,违背了我早先的想法,这是高遵的罪过。”就捉拿高遵交给伊娄谦,任凭他处置。伊娄谦叩头请求赦免了高遵。武帝说:“你可以召集众人向他脸上吐口水,让他知道羞耻。”伊娄谦跪下说:“以高遵的罪过,又不是向他脸上吐口水所能责备的。”武帝认为他说得对而没有责罚高遵。伊娄谦最终对待高遵一如既往。他宽厚仁爱,都像这样。平定王谦后,伊娄谦耻于和叛逆之人同名,因此称字号。过了几年,出京做泽州刺史,自己清廉节俭,很得民心。因为疾病离职,官员百姓(拉)扯着他的车恋恋不舍,(一个接着一个)不间断地一直跟着走了几百里路。过了几年,死在家里,时年七十岁。
史臣说:伊娄谦气量宽宏志向高远,不计较旧怨,请求赦免了高遵的罪过,有国士的风范啊。
当初北周的伊娄谦访问北齐,他的参军高遵把北周将征伐北齐的情报通报北齐,北齐便把伊娄谦扣留在晋阳。北周国主武帝攻下晋阳以后,召见伊娄谦,对他加以慰问。捉了高遵交给伊娄谦,任凭他进行报复。伊娄谦对北周武帝叩头,请求赦免高遵,武帝说:“您可以召集大家向他脸上吐口水,使他知道羞愧。”伊娄谦说:“以高遵的罪行,不是向脸上吐口水所能责备的。”武帝认为他的话很对而没有责罚高遵。尹娄谦对待高遵一如既往。
臣司马光曰:赏有功,诛有罪,这是君主的责任。高遵奉命出使异国,泄漏重大的机密,这就是叛臣;北周高祖自己不下令加以处死,却把他送给伊娄谦,让他报复怨恨,有失刑赏的教化!孔子所说的以德报怨者用什么来报德。作为伊娄谦,应当推掉而不接受,把高遵送交官府,以阐明验证法律。他却请求君主对高遵赦免以取得个人的好名声,美倒是美了,但并不符合公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朝的湖山月夜图。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C.作者通过贾似道宅第废址与林逋放鹤亨遗迹的对比,表明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D.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4分)
(2)、遗迹顾至今尚存。(5分)
参考答案:
小题:(3分)D(“举”应为“提起”、“说起”之意<
本题解析:
小题:(3分)D(“举”应为“提起”、“说起”之意
小题:(3分)B(“归隐山林的心愿”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月十二日,刚下过雨,感到轻微的清凉,环绕着西湖的山峦,都显得空寂青翠,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亮的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净明澈。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沿着西湖走二里左右,双脚有点疲劳,坐在西泠桥石头栏杆上休息。族兄戒庵指点着???告诉我说:“宋朝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现在的葛岭(西湖北边):又听人们说起被称作水竹???院的楼现在西泠桥南面, 左边倚靠着孤山,右边与苏堤连接,应当就在这个地方。”唉呀! 湖光山色,现在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而当时,权势非常显赫,妖冶的乐伎弦歌艳舞,亭台楼阁豪华艳丽,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已经荡化为凄冷的烟雾了!并且每说起他们的姓名,连小孩子都想要唾骂他。林逋只是一个平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为什么呢?我和戒庵相互感慨了颇久。从孤山一路过来,经过六七个和尚寺庙,没有和尚唱经礼赞的声音,只有在风林寺听到几声冷落的钟声。在游览孤山的第二天写下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随便,轻易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道:规律,道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余船以次俱进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志岂易量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买臣见弃于其妻
小题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小题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A、不得志 ,不显贵? B、轻视?? D、叙述, 宣讲
小题1: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目的 ;介词,按照? C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 D代词 ,他的;副词,表期望
小题1: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小题1: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B。①当断句而不断,算错;②不当断句而断,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①“勒”“播”各1分,大意要正确,共3分)②“快”“矜”“薄”各1分,“薄”也可译为“轻视”、“鄙薄”;大意要正确,共4分。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为“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①,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②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③然,索④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列异传⑤》)
【注释】
①共递相担:两人轮流地背着。②漕漼:水声。③咋咋:惊叫的声音。④索:求取。⑤《列异传》:志怪小说集,魏晋人作,内容大都记述怪异故事,原书已俟,鲁迅《古小说钩沈》辑存五十则。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定伯诳之
(2)步行太亟
(3)可共递相担
(4)了无声音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小题3:本文通过___和____两方面描写定伯与鬼相处,以及捉鬼的情景。
小题4: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是:
(1)(发生)_________;
(2)(发展)_________;
(3)(在发展)_______;
(4)(高潮)_________;
(5)(结局)_________。
小题5:宋定伯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6:世上本没有鬼,而本文却写得生动感人。请思考:文中的鬼,究竟可指什么而言?
参考答案:
小题1:(1)欺骗(2)急(3)顺次,轮流(4)完全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谁?”鬼说:“我是鬼。”鬼问:“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他们)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走得心太急了,两人可以交替地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这是因为)身体重的缘故罢了。” 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鬼渡水,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死不久,(这是因为)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宋定伯担心它变化(成鬼),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当时,石崇说:“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②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③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1)鈇钺(fū yuè):原指斫刀和大斧,此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2)介然:形容有心事。(3)留守相公:东都留守朱馀庆。
小题1:从结构上看,第①段的作用是?????????????????????????????。(2分)
小题2:为什么说“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3分)
小题3:作者托温生拜见乌公时陈述两个问题,一是???????????????????????二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对乌公的行为,作者似“怨”而实颂,结合具体内容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第一段写伯乐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乌公,起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