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1-19 15:10: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 A.耕不足以自给   或杖而耘耔
B.凡在故老,犹蒙育 愿陛下悯愚诚
C.翼垂天之云    天有情天亦老
D.而今彭祖以久闻  况臣孤苦,为尤甚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质检)
游君山记??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日甫出甫:才
B.极有野趣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穷:穷尽
D.趣别山灵趣:趣味
小题2: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2)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3、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线实词的含义。
(1)暮春:_______________ (2)群贤至:_______________
(3)相与:_______________ (4)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
(5)兴怀:_______________ (6)之于怀:_______________
(7)修短随化:___________ (8)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
(选自《隋书?隐逸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朝廷讽: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也德:道德高尚。
C.士谦竭家资罄:尽
D.葬者万余人会:恰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5分)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中车府令赵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囚蒙恬于阳周,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欲以灭蒙氏。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其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扬子《法言》曰:“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师于外十余年????暴:使曝露
B.行出游会稽????????行:巡视,巡察
C.秘之,群臣莫知????秘:保守机密
D.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卒:通“猝”,突然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地形,用制险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臣受诏行法于将军
勾践说于国人曰
C.乃吞药自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恬,信任并赏识他的才能。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被誉为忠信大臣。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争宠的。
B.太子做皇帝后,赵高得宠,日夜毁谤蒙恬,搜罗蒙恬的罪过,检举弹劾蒙恬。看来,赵高一定要置蒙恬于死地。
C.面对使者,蒙恬说自己不能够逃避罪责,是自己因忠心规劝而死,但他还是希望陛下能替黎民百姓着想,找到一条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D.从蒙恬的祖先到蒙恬,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如今蒙恬带兵三十多万,虽然蒙恬被囚禁,但是,蒙恬的势力足够背叛朝廷。
14.下列对司马迁、扬子、司马光对蒙恬的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世皇帝赐蒙恬死罪,蒙恬认为他的罪过是在修筑长城时截断地脉。司马迁对蒙恬的认识持反对态度。
B.扬子认为:蒙恬修筑长城,奴役百姓,死尸遍野,虽然他对君王忠诚,但他的忠诚不足以让他担任相的职位。
C.司马光认为:蒙恬是一位不仁之人,因为他帮助皇帝暴虐天下,调用大量人力修筑长城便是明证。
D.对于蒙恬的“忠诚”,扬子、司马光持肯定态度,司马迁认为是“阿意”。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
答:???????????????????????????????????????????????????????????????????

(2) 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答:???????????????????????????????????????????????????????????????????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