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弥:满
B.驰谒帝于宣府谒:拜见
C.蠲租诏下,辄沮格沮格:沮丧
D.赉予甚厚赉:赏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②闻灐至,急起召人?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沮格:阻挠、阻止。
小题1:①句写的是胡灐对皇帝的劝谏;③句是他的建议;⑤句是皇帝的惠民政策。
小题1:“严于律己”于文无据。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句中实词的用法。(1)乞归:请求回家,擢:提升。(2)戒:告诫,遇:待遇(3)扰:骚扰,罢:停止。
小题1:考查文言文断句注意句中的动词以及表语气的虚词和连词。
【参考译文】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下来头发就是白的,一个月后才变黑了。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之职。永乐元年任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朝廷)派遣胡灐颁布御制的各种书籍,并探访仙人张邋遢,行遍天下州郡乡邑,并暗中查访建文帝在哪里。胡灐因为这些原因在外面时间最长,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没被准许,被提升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又去巡视江浙、湖、湘各府。永乐二十一年才回朝,骑快马到皇宫拜见皇帝。皇帝已经睡下了,听说胡灐到了,急忙起来召他入内。胡灐把听到的所有事情全都报告给皇帝,到四更天才离开。
仁宗即位,召胡灐为行在礼部侍郎,胡灐上奏十件事情,极力进谏说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还都南京.这样可以省下南北转运供给的麻烦。仁宗全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宣宗即位,仍旧任礼部左侍郎。(胡灐)第二年来朝廷;于是留任行在礼部,不久又升为尚书。汉王谋反,胡灐与杨荣支持皇帝亲自出征。汉王谋反的事情被平定后,皇帝赏赐(支持亲征的大臣)特别丰厚。第二年(皇帝)在长安右门外赐给胡灐一座府第,又赏给他两个看门人,赏赐四个银章。生日那天,又在他的府第赏赐宴席。宣宗四年代理詹事府事。宣宗六年,张本去世,胡灐又兼任行在户部。当时国家用度渐渐增多,胡灐考虑用度支出不足,免除租税的命令下达,总是受阻挠。宣宗曾经深切告诫他,然而殊遇优待一点也没有减少。宣宗曾在宫中设宴宴请胡灐、杨士奇、夏原吉、蹇义,说:“天下太平无事,是你们四人的功劳啊。”
英宗即位,下诏节省繁多的费用。胡灐于是上奏减少给皇上的贡物,淘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费用节省了很多。正统五年,山西发生灾情,皇上下诏实行宽厚的抚恤,接着又有让山西采购物资用料的命令。胡灐上奏说皇帝的诏令应该有信。又说军队到百姓中寻找差役,因此事骚扰百姓,应该停止。皇上都答应了。行在礼部的大印丢失,皇上不再追究,命今重新铸一个。不久,又丢了,胡灐被弹劾下狱。不久,大印又找到了,胡灐官复原职,正统九年,胡灐七十岁了,乞求辞官回家,没有被批准。英宗被掳到北方去,群臣聚在朝堂上痛哭,有人提议南迁。胡灐说:“文皇在这里定了陵墓,把坚定不移的决心展示给子孙看。”与侍郎于谦联合在一起,朝廷内外才有稳固的心志。
胡灐先后侍奉六朝皇帝,接近六十年,朝廷内外称他为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等到他辞官回家,家里还有三个弟弟,都七十多岁了,胡须和眉毛都白了,聚集一堂,因而取名“寿恺”。又过了七年才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追封为太保,谥号忠安。
胡灐生活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表现在脸上,能够委身于人下。在礼部时间长了,上表祝贺祥瑞,于是人们称他本性善于接待。南城人龚谦擅长妖术,胡灐推荐他做了天文生,又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让他守卫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ò)静默无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战九胜,追北千里北:败北,逃跑
B.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乡:从前,过去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节:符节
D.故圣人之所贵贵:重视,崇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B.客以闻伍子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B.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C.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D.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小题4:文章列举了哪些具体的历史人事来论证“待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陈述。(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貌适吾所甚恶也。(3分)
(2)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3分)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北:败军,逃跑的军队
小题1:D均为连词,转折关系。A. 前者介词,趁着;后者介词,依靠、凭借。B.前者介词,拿,把;后者介词,因为。C.前者副词,竟然;后者副词,于是,这才。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答对一个记1分,答对2个记2分,答对3个记4分
小题1: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1)适、恶、判断句式分别计1分(2)于:对;言之于楚王:状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田鸠(3)而:却,1分;句子通顺,2分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抢,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嚖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欻xū,迅疾。???嚖管:乐声。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长吉之事尤备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
C.长吉竟死竟:最终
D.苟信然信:相信
小题2:
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直接说明李长吉“创作个性”的一项是
①能苦吟疾书???②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③上灯,与食
④过亦不复省???⑤复来探取写去?????????⑥或时有著,随弃之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5分)
翻译:?????????????????????????????????????????????????????????????????????????
???????????????????????????????????????????????????????????????????????????????
(2) 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5分)
翻译:?????????????????????????????????????????????????????????????????????????
???????????????????????????????????????????????????????????????????????????????
参考答案:
小题:
D?小题:
B??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
‘信’是确实的意思
小题:
②属于间接说明③⑤分别是家人和友人行为?
小题: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的就是这些。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李长吉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按照法式连缀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草稿,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虬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召你马上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予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丈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qū):说话笨拙。??②已:通“以”。??③窋(kū):同“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治行,吾将入相????趣:通“促”,催促。
D.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垂拱:垂衣拱手(治理天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木诎于文辞??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参辄饮以醇酒??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C.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D.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3)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
本题解析:1.C(案:压抑,阻止。)
2.B(A.于:对于;比??B.者: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以:把,拿;表凭借??D.且:副词,再说;连词,而且。)
3.A(A.约束:古今都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B.大夫:文中指官职;今读dàifu,指医生。??C.相应:文中指相互呼应;今指互相适应.??D.自从:文中指自己按照惠帝的话;今为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4.B(A.萧何最后推荐了曹参??C.“缺乏创新精神”不妥,他是为了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D.没有被惠帝当面谴责,鞭笞儿子曹窋是认为他不该过问朝政。)
附:文言文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洗澡洗头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名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② 髡:剃去头发。
小题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C.会事发觉会:恰逢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今君乃亡赵走燕
B.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对文中斜字黑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B.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C.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D.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小题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小题5:请将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敌:对抗。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 于是/竟然?? B. 凭借,凭?? C. 的原因/用来…的?? D. 然而,但是/这样.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题,应这样理解: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中,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字的解释。①事:侍奉;备:完备;遇:对待。②坐:因为;虏:罪过;尤甚:最严重;免:被免官。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众公交游。赵王张敖让他做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的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多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称是赵家的奴隶。贯高的事情弄清楚以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做了郡守、诸侯相。田叔做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书是忠厚的人。”这时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孟书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书做云中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兵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叔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叔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书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做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兵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叔知道士兵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兵据城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个。孟叔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叔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皇上又召见孟叔让他做了十年云中太守。
后来,景帝时候,田叔做了鲁相。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