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9 15:15: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题1:
子贡的话反映了一些学习者的通病,请作简要说明。(2分)
?????????????????????????????????????????????????????????????????????????????????????????
小题2: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可见他并不忽视“述”,但这里却说“欲无言”,你怎么理解?请作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参考答案:学习者以老师马首是瞻,老师如不指导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避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其礼 循:遵循
B.圣人不民而教易:交换
C.学者于所闻溺:拘泥
D.太子,君也 嗣:继承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击沛公于坐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为长句,歌以赠之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分)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3分)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易:改变
小题1:都是“通过,经由”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
小题1:对一点给1分,对两点给3分,对三点给4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1:(1)高,非,被动句各1分;(2)强,法,故各1分;(3)定语后置,怪,莫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溜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裕能追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曰     谩:傲慢地。
B.观公状貌、服 被:通“披”,穿。
C.两司起立曰  谢:道歉。
D.不入境时   意:料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浴且思    穷益坚
B.以所为    入前为寿
C.虽十鲁公奚能 何以伐
D.公何     二虫又何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艺术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鲁亮侪摘印为主干,主要写了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说服田文镜三件事。
B.文章开头写鲁亮侪的威严,“提、镇、司、道”的官员们都非常惧怕他,在他面前连向旁边看一眼都不敢。
C.鲁亮侪受命去摘印,但他到了中牟之后,从百姓和读书人的议论中得知这里原先的县令是个好官;与李县令见面后,又得知他借俸银是为了迎母亲的到来,所以就原谅了李县令,冒着自己被责罚的危险没有摘印。
D.本文塑造了一个颇具正义感、无私无畏的官员鲁亮侪的形象,这在当时官场中充斥着趋炎附势之辈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4. 用“/”给文中画虚线的部分断句。
奇 男 子 此 冠 宜 汝 戴 也 微 汝 吾 几 误 劾 贤 员 但 疏 去 矣 奈 何?
5.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B
4.奇男子/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离娄上》)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说话要有什么讲究?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说话要真诚、谨慎(负责任)。(2分)这是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说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说话要有什么讲究”是要求概括孔子、孟子关于“言”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则要求对孔孟观点成立的理由进行说明。两个设问中,第一问较有难度,因为两段材料都是从反面对不好的说话现象进行批评,考生答题时,应对材料内容进行反向归纳,如由“巧言令色”倒推出说话要“真诚”,由“易其言”倒推出说话要“谨慎”。至于第二问,考生只要将语段的意思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