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郦食其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后,使郦生说齐王。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通“烹”)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生至,入谒——谒:拜见
B.延郦生上坐,谢之——谢:道歉
C.足下起纠合之众——起:出身
D.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走:逃跑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郦食其是“狂生”的一组是(????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③郦生人,则长揖不拜 ④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⑤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⑥而公不为若更言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1)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
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则杀以灭口。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人断足。妻称乙,告里长,执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人问其故,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至击登闻鼓,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聿骇谢,即日归整田。
绛为官精明,然不苛暴。知通州海门县,淮民多盗贩盐,制置使建言,满二十斤者皆坐徒。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笞而纵之。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州大水冒城,民庐荡析。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流移者皆复业。又甓其城,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后人守其法。
后绛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推许。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数请老,神宗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曰:“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年仕进。”绛曰:“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三年而薨,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曰章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绛命取僧系庑下系:捆绑
B.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博:斗殴
C.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因:利用
D.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寻:不久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元绛“为官精明”和“不苛暴”的一组是(???)
A.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B.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
C.绛捕置于法。
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
D.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既行,追赍白金千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绛的祖先本来不姓元,唐代末年,元绛曾祖父曾经为保卫乡里聚集众人,进入并据有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祖父在吴越做官,于是成为钱塘人。
B.元绛任江宁推官时,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打架,甲夜里被人砍死了。甲的妻子说是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到县衙。元绛最终查明真相,惩治了真凶。
C.元绛任台州知府时,有一次台州城外发大水,百姓的房屋被冲倒。元绛就用砖头砌高城墙,利用城门作为水闸,用以抵御湍急暴涨的水流,后来的台州官员也都沿用这一方法。
D.元绛不论在哪里做官都有很好的名声,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在内廷中任职,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史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
(2)?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博:赌钱。
小题1:B.第二句是原永新县县令的事。C.第一句仅表明“捕置”,没有“为官精明”和“不苛暴”。D.第一句是富豪子弟龙聿的事,第二句是皇帝“追赍”。
小题1:“甲归卧,夜为人断足。”是说甲回家睡觉,夜里被人砍断了脚。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翻译时注意其关键句,然后再整理成句。(1)敕、归、伏、阴、语意一分。(2)乞、鬻、冀语意一分。
元绛,字厚之,他的祖先是临川人,姓危。唐末,元绛曾祖父危仔倡聚集众人保卫乡里,进攻占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祖父元德昭,在吴越做官至丞相,于是成为钱塘人。元绛出生就聪明伶俐,五岁就能写诗,九岁时去拜见荆南太守,荆南太守把他推荐到朝廷,但因为贫困不能成行。长大后,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在廷试中误用音韵,只得到一个“学究出身”的称号。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第,调任江宁推官,代理上元县县令。上元县有一个叫王豹子的人,霸占他人的田产,掠夺男人女人作为自己的仆妾,有想告发他的人,就会被杀人灭口。元绛把他抓起来法办了。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互相殴打,甲回家睡觉,夜里被人砍断了脚。甲的妻子说是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到县衙,但此时甲已死了。元绛告诫甲的妻子说:“回去办理你的丈夫的丧事,乙已经伏法了。”暗中派遣可靠谨慎的官员跟随甲妻的后面,远远望见一个僧人笑着迎接甲的妻子,窃窃私语。元绛立即命令捕获那个僧人,绑在衙门庑下,审讯与甲的妻子通奸的情状,僧人立刻吐露了实情。有人问元绛这样做的缘故,绛曰:“我观察甲的妻子啼哭并不悲哀,而且她与受伤的丈夫同床共席,身上的衣服却无一点血污,因此就明白这个缘故了。”
安抚使范仲淹给皇帝上书描绘了元绛的才能,元绛改任永新县县令。(先前)永新县有一个富豪子弟龙聿诱骗少年周整饮酒赌博,利用技巧赢了周整,计算周整的欠债折算为上等肥沃的田地,并且订立了田契。过了很久,周整的母亲才知道这件事,于是到县衙告状,县令索要田契为证,结果田契上有周整母亲的手印,就不受理。周整母亲又告到州府,直至击登闻鼓(告御状),始终不能弄清曲直。元绛到任后,周母又去告状了,元绛查看田契后,招呼龙聿说:“这份田契的年、月写在手印的上面,这一定是(你)拿周整母亲的其他文书末尾裁下来,再伪造一张田契接续起来的。”龙聿吓得赶快谢罪,当天就把骗周整的田地归还给了周家。
元绛做官精细明察,但是决不苛刻暴虐。任通州海门县知县时,淮地人民百姓偷盗贩卖海盐,管理盐政的制置使建议说,偷盗贩卖海盐满二十斤的人都要判刑。但元绛说:“居住海滨的人,依赖海盐活命,不能与一般的盗卖盐贩相比。”鞭打之后就放了他们。元绛被提拔为江西转运判官兼台州知府。有一次州城发大水淹没了城池,百姓的房屋被大水激荡倒塌。元绛拿出官库的钱,就在那个地方修筑房屋数千处,让百姓自己占用,和他们约定三年偿还的费用,流离转徙的人也都让他们恢复旧业。又用砖头砌城墙,利用城门作为水闸,用以抵御湍急暴涨的水流,后来的官员也都沿用这一方法。
后来元绛进入京城任翰林学士兼开封府知府,不久又被任命为三司使及参知政事。元绛在所任的官职上都有威名,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在内廷任职,但凡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还是出自他的手笔。元绛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神宗(赵顼)就命令元绛的儿子耆宁到崇文院任校书郎,并抚慰挽留元绛。后来已经得到允许辞官,皇帝还很舍不得地命令他说:“你可以在京师造屋居住,我会资助你一些钱财,这样也有利于你儿子耆年的仕途升迁。”元绛说:“我在吴地有田地房屋,请让我回家卖掉它,就来京城建屋,能够远远看见陛下连接不断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是幸事了。怎么敢希望赏赐呢?”元绛已经出发返乡,皇帝又派人追赶送上千两白金,并敕令他早早回来。元绛回到吴地一年多,因为衰老多病给皇帝写奏章说,恐怕不能奉诏返回京城了。又过了三年元绛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皇帝赠太子少师,谥号为“章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乌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存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同“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畜:饲养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1)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六年,入为光禄卿。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
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
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出居京口??????????寻:不久 ??? B.容止酝藉,动合规矩???止:停息
C.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修:整饰 ??D.其恬于荣势如此??????恬:淡泊?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萧允不以荣利于怀的一组是(3分)
①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②闭门静处,并日而食
③已许晋安,岂可忘信?????④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
⑤清虚玄远,殆不可测?????⑥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允年轻时就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后来曾任太子洗马。侯景攻克台城时,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器重,不敢逼迫。
B.侯景之乱平定后,陈高祖征召萧允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晋安王镇守湘州时,萧允年事已大,且德高位重,但他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去任职。
C.萧允与蔡景历、蔡征父子都有深交。蔡征曾向后主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并为陈后主吟诵萧允的诗歌。后主对萧允的德才十分欣赏。
D.萧允出身官宦世家,历经梁、陈和隋三朝。在隋灭陈之后,萧允本可以继续在隋朝做官,但他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辞,并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参考答案:2.B
3.D
4.B
本题解析:2.止:举止。
3.①②侧重表现萧允性情敦重、动合规矩;⑤是蔡征对萧允的评价,侧重于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③是萧允表示不能因个人的荣利而失信,由后一句“其恬于荣势如此”可知之;?④写萧允年老德高位重,仍不计较个人荣利而出任地方官;⑥在隋灭陈之后,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而萧允以疾请辞,是不以荣利干怀的表现。
4.原文“辞疾”的意思是“借口有病推辞”而没有“快速直接”的意思。
【参考译文】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祖父萧惠蒨,担任过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父亲萧介,担任过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萧允少时就已出名,风度翩翩,神凝志远,通达有见识,形貌举止宽容含蓄,行动合乎规矩。梁朝时离家出任邵陵王的法曹参军,(后来)改任湘东王主簿,又升为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的时候,大小官吏纷纷逃跑,只有萧允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敬重,不敢逼迫他。不久萧允迁居京口。当时流寇横行,老百姓受到惊扰震动,士族四散逃难,只有萧允没有逃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萧允回答说:“性命之道是有定数的,怎么是逃避就可以获免的呢?祸患的产生都是因为利欲,如果不求利,祸患又从何而来呢?现在百姓争先恐后地挥臂向前,想要博取大功劳,进一言而取得卿相的地位,这些与一个书生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的畏影避迹的事,不是我干的。”于是闭目静处,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最终免去祸患。
侯景之乱平定后,(陈朝)武帝坐镇南徐州,下诏召萧允(前去任官),萧允又借口有病推辞。永定年间,侯安都担任南徐州刺史,亲自到他家去拜访,表达晚辈对长者的敬意。天嘉三年,萧允被征召担任太子庶子。高宗即位后,升为黄门侍郎。天嘉五年,萧允到地方上担任安前晋安王的长史。天嘉六年,又入朝担任光禄卿。萧允性情敦厚持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等到晋安出去镇守湘州,又再三要带他去上任。萧允年少时就与蔡景历很要好,蔡景历的儿子蔡征对他很敬重,听说萧允要远行,于是到萧允那儿拜访,说:“您的年纪和德行都很高,是国家的元老,只需从容坐镇,每天到朝中列位就是了,又何必在外奔波操劳呢?”萧允回答说:“已经答应了晋安王,怎么能失信?”他对于功名利禄就是这样淡泊。
至德三年,萧允被授予中卫豫章王的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鄱阳王出镇会稽,萧允又担任长史,兼会稽郡丞。陈后主曾经问蔡征说:“您世代和萧允深交,他的志操怎样呢?”蔡征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是不可测知的,至于他的文章辞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一说。”于是就在陈后主面前吟诵萧允的诗篇,陈后主为之嗟赏良久。这一年,萧允担任光禄大夫。
到了隋朝的军队渡江后,萧允迁居到关右。当时(旧)朝之士到长安的,按例都授以(新朝)的官职,唯独萧允与尚书仆射谢伷以年老多病辞官,隋文帝欣赏他们的义节,并赏赐了丰富的钱帛。不久,萧允因病在长安去世,时年八十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注],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 受吏民之垢: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令尹一事。
小题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略
试题分析: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