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15:25: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全词四句,第一句“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四句在抒情方面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词人对官场红尘的否定和鄙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参考答案: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小题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2】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识记字音》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