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③荐绅:士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 薄:减轻
C.予谨识之 识:记述
D.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发乎情,止乎礼义 其能遗之乎
C.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 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翻译和断句。(10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 /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三段中的划线处断句。(4分)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
本题解析:
1.(3分)(诋,此处应解释为“指责、斥责”。)
2.(3分)(均为连词,来。A 项:形容词尾 / 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相当于“于” / 语气词,表反问。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助词,的。)
3.(3分)(①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
4.(3分)(“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5.(10分)(1)①(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
(3分,“稍稍”“煽构”和全句大意各1分。)
②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或: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塞战士的战马飞奔起来。)
(3分,“寒”“跃”和全句大意各1分。)
(2)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
(4分。“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错8处以上不给分。)
【参考译文】
沈青霞先生,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疆去。在那时,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心情沉重地携带着妻子儿女,离家迁到塞上。恰好碰上来自北方的敌人多次入侵,可是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人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却去割下那些从中原地区来的在战争中阵亡了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请赏。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既对上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又对下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常常为此流泪叹息。于是就把他忧郁的事抒发在诗歌文章之中,来宣泄胸中的苦闷,这就是文集中所著录的这些作品了。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有许多讽刺的话。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门人给谏俞先生,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难道它们都符合古诗平和中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立即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敬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又没有超出礼义的范围”,“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近乎发泄怨恨;伍子胥的进谏,近乎进行威胁;贾谊的《陈政事疏》,疑似陈述愤激;嵇康的诗歌,似乎在抒发愤慨;刘蕡的对策,似乎显得太刚直。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恐怕也未必没有可以收录的。沈君虽然已经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谈起他来,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流泪的。唉!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将来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写文章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方面,所以我就不去论述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B(“同名族者”中的“族”是“姓”的意思。)
本题解析: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夺取周王室的天下,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这,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背后有很多险患(隐患),要跋涉千里去进攻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巴、蜀,向北攻取河西,向南占领上庸,人们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惠文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又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您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这两个人,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这样的话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啊。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这样的贤德, 曾参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只)三个人怀疑曾参,就使曾参的母亲不信任自己的儿子。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国里,竞相到武王那里(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将要听信,因而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小学而大遗????????????
(5)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选出下列加粗字与例句中的用法或以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其如土石何
3.指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其贤不及孔子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不拘于时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
6.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 ,????????????????????和??????????????,??????????????????和???????????????? 加以对比,论证了???????????????????????????????????????????????????????? 。
参考答案:1.(1)更加(2)自己(3)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4)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新建预备仓记?
(明)王阳明
仓廪以储国用,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故三代之时,上之人不必其尽输之官府,下之人不必其尽藏于私室。后世若常平、义仓①,盖犹有所以为民者,而先王之意亦既衰矣。及其大敝,而仓廪之蓄遂邈然与民无复相关。其遇凶荒水旱,民饿莩相枕藉,苟上无赈贷之令,虽良有司亦坐守键闭②,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呜呼,仓廪之设,岂固如是也哉!
绍兴之仓目如坻,大有之属凡三四区,中所积亦不下数十万。然而民之饥馁,稍不稔即无免焉。岁癸亥春,融风日作,星火宵陨。太守佟公曰:“是旱征也,不可以无备。”既命民间积谷谨藏,则复鸠工度地,得旧太积库地于郡治之东,而建以为预备仓。于是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农工大坏,比室罄悬。民陆走数百里,转嘉、湖之粟以自疗。市火间作,贸迁无所居。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乃八月己酉,大雨浃旬,禾槁复颖。民始有十一之望,渐用苏息。
公曰:“呜呼!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乃益遂厥营。九月丁卯工毕。凡为廪三面,廿有六楹,约受谷十万几千斛。前为厅事,以司出纳;而以其无事时,则凡宾客、部使之往来而无所寓者,又皆可以馆之于是。极南阻民居,限以高垣;东折为门,出之大衢。并门为屋廿有八楹,自南亘北,以居商旅之贸迁者,而月取其值,以实廪粟;又于其间区画而综理之。盖积三岁而可以有一年之备矣。
二守钱君谓其僚曰:“公之是举,其惠于民岂有穷乎!夫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是吾侪无以赞公于今日,而又以泯其绩于后也。”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某曰:“唯唯。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已患而不怠,临事之勇也;创今以图后,敷德之诚也。行一事而四善备焉,是而可以无纪也乎?某虽不文也,愿以执笔而从事。”
【注】①常平、义仓:仓库名。②键闭:紧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给:充足
B.稍不稔即无免焉稔:庄稼成熟
C.则复鸠工度地鸠:召集
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属:隶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于后患其将有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太守佟公“惠于民”的一组是
①后世若常平、义仓,盖犹有所以为民者??②命民间积谷谨藏
③鸠工度地,得旧太积库地于郡治之东,而建以为预备仓?????????④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
⑤月取其值,以实廪粟???????⑥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粮仓虽然是用来储存国家公粮的,但百姓遇到饥荒从这里取食也是理所应当的。
B.太守佟公通过观看天象而预测天将大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表明他有谋虑深远的智慧。
C.佟公在预备仓的前面建有厅堂,无事的时候供宾客及上级派来出差的人居住,房租用来购买粮食,藏入仓库。
D.作者认为佟知府做了修建预备仓这一件事,同时具有仁、智、勇、诚四种美德,这样的事应该加以记述。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3分)
译文:
(2)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3分)
译文:
(3)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D(属:嘱托)
小题: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以:连词“来”/介词“把”。C.于:介词“对”/表被动。D.而:表转折关系/表并列关系)
小题:C(①是说前朝旧事,⑥是作者的褒扬之辞)
小题:C(在靠近门的地方造的二十八间屋子,供做生意的商人居住,每月的房租用来购买粮食,藏入仓库)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粮仓是用来储存国家公粮的,百姓遇到饥荒,也从这里取食。所以在夏、商、周时代,治理国家的人并不一定要人民把应缴的粮食都缴纳给官府,老百姓也不一定要把自家的粮食都藏在家中。后世设立的常平仓、历代地方上所设的义仓,都还保留着为民考虑的万分,但古代圣王的美意已衰微了。等到政治制度的弊病越来越严重,公家粮仓里所积存的粮食便变得与百姓的生计毫不相关了。每当遇到荒年或水旱灾害,即使饿死的人堆积于道路,彼此枕卧,如果没有接到上级的救济命令,即使是关心百姓的官员,也只得坐守粮仓,紧锁仓门,不敢向饥民发放哪怕是极少量的粮食以拯救他们的生命,这时人们看着官家的粮仓,就像面对仇人的堡垒一样,只是无法用武器来攻打罢了。唉!设置粮仓的目的,难道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我的家乡绍兴府,其粮库氏中目为坻、大有之类的共三、四座,仓中储藏的粮食不下数十万斛,但是每年的收成稍受影响,百姓就不能免除受饥挨饿。癸亥年(弘治年十六年)的春天,白天刮着东北风,晚上则有流星从天空坠落。知府佟公说:“这是天将大旱的征兆,不能不预作准备。”既下令民间积贮粮食,谨固收藏,又召集工匠选址,选择了府台衙门东面以前太积库的土地,来开建预备粮仓。接下来,整整四个月天未下雨。到了八月份,农业生产全垮了,家家户户都空无所有。人们从陆上长途跋涉数百里,到湖州、嘉兴地区去购运粮食以自救。市镇上又隔些天就发生火灾,商贩们没有可供贸易的场所。佟知府率领下属,四出向掌管山川、土地、谷物的神祗祷告,总算在八月十五日开始,下了十天大雨,使田里稻禾复苏,抽出穗来,农民们这才有了点收成的指望,民生稍微得到恢复。
佟知府说:“唉!我想建造的预备粮仓,对今年的旱灾诚然没有作用,对以后将出现的灾荒大概还是有用处的。”于是加紧完成他的营建,到了九月初四终于完工了。在三个方面共建成仓房二十六间,约可藏谷十万几千斛。粮仓的前面建有厅堂,可供出纳粮米之用,无事的时候,凡是宾客及上级派来出差的人找不到住处的,也可以在这里居住。粮仓南面靠近民房的地方,筑起高墙,围墙向东转弯的地方开大门,出门就在大街。从靠近门的地方起,又造了二十八间屋子,自南向北排列,供做账卖生意的商人居住,每月的房租用来购买粮食,藏入仓库。所有的房屋又划为几片,进行综合管理,预计每经过三年的积累,就可有对付一年灾荒的储备了。
佟知府的副守钱君对同僚说:“佟公建造预备粮仓的举动,给百姓的恩惠,哪有穷尽呢?日后百姓享受佟公的恩德,而不知它的来历,那就是由于我们不但现在没有留下赞美的记载,而且使佟公的政绩在以后也被湮没了。”于是相随而来看我,嘱托我作文记述。我回答说:“是!是!怜悯人民遭到灾害而赈救受害的人,这是庇护民众的仁德;祸患没有发生而加以预防,这是谋虑深远的智慧;而对灾害而不怠惰,这是临事果断的勇毅;以今天的创建造福于将来,这是布行德惠的真诚。佟知府做了这一件事,而同时具有仁、智、勇、诚四种美德,这样的事难道可以不加以记述么?我的文章虽然做得不好,也愿意同各位一起来完成此事。”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乃逸而走——走:奔跑
B.笃于时也——笃:固
C.知之弗若与——知:知道,懂得
D.又奚以自多——多:赞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