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
B.妪,先大母也,乳二世(乳:喂养)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回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5分)
译文:?????????????????????????????????????????????????????????????
(2)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A
6、B
7、B
8、
本题解析:
5、丐:乞求
6、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7、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2)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山东省滨州市2009届高三高考全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龚遂治渤海郡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邢,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日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②,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①乘传:(shèngzhuàn)用四匹马拉的传车。②劳来循行:“劳来”,抚慰劝勉;“循行”,到各地巡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副:符合
B.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固:通“故”,因此
C.盗贼于是悉平?悉:全部,都
D.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 B.心内轻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发兵以迎? D.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龚遂采取的体恤人民疾苦措施的一组是
①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②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
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④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⑤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旨富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联意?(3分)
(2)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3分)
(3)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4分)
参考答案:
9、B
10、D
11、D
12、
本题解析:
9、B(固:本来)
10、D(A①音节助词,不译;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①他;②于之,在那里,兼词。C①,来,用来,介词;因为,连词。D都是转折连词,“然而”)
11、D(①是龚遂劝说皇帝的话。他打了个比方,说明对民不可操之过急。排除A、C;②写龚遂爱民的结果,排除B)
12、(1)共3分.“何以”“息”“称”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2)共3分,“且”“文法”“便宜”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3)共4分,“遣还”“移书”“敕”“罢”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朗中令。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盗贼)。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吏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符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又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吏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一切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派遣他乘坐驿车上任。
龚遂来到渤海郡边界,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回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于是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l株榆树、100棵薤莱、50棵葱、1畦韭菜;每家养2头母猪、5 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和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必须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宫司的都没有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雪涛阁集》序(节选)?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句意: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序。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雪涛阁集》,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料,字进之,号渌萝山人,湖南桃源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媸:丑恶
B.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袭:穿(衣)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矫:矫正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释:解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草木之无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B.有才者屈于法????????????????????????????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有以平而传者????????????????????????????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没有受文章体裁的束缚,先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在最后才落脚文题。
B.首段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明文章“必变”的道理;然后以驳论的笔调,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在论及“复古”时,作者照应首段的驳论,批驳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近代文人予以了全盘否定。
D.最后一段,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语段断句。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参考答案:6.D
7.B
8.C
9.不然/古之才
本题解析:6.释:放下,舍弃,解除。
7.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事理。C项助词,“为……所”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D项因为;用来。
8.对近代文人并没有全盘否定。
9.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雪涛阁集》序(节选)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势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是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的衰败,从而洞察文章一定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沿用古人话语的遗迹并且假充为高古,这就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那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复古的理论用来超过宋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了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特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的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
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不足以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追窘诘屈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脱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胶着状态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取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弱冠事刘崇①,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刘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等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护军王侁②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护军刘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③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注:①刘崇、刘继元,为后汉的开国、末代帝王。 ②侁,古国名。③托逻台:在山西朔州宁武山处。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征太原,尝购求之 购求:重金以求
B.帝以业老于边事 老:老练,有经验
C.护军王侁沮其议曰 沮:沮丧
D.今见敌逗挠不战 逗挠:曲行避敌以观望?
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杨业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屡立战功,所向克捷
③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⑥业不食,三日死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杨业年幼时就洒脱豪爽、见义勇为。杨业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后汉帝王刘崇朝中做了保卫指挥使,后升迁至节度使一职,被人誉为“杨无敌”。
B.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危险的孤城,此时“杨无敌”为了保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祖投降。
C.朝廷命令迁徙四个州府的百姓到内地,杨业向潘美提出的避开强敌、秘密撤出四个州府之民的策略,被护军王侁讥讽为畏惧、懦弱、退缩之举。
D.杨业虽是无敌将军,但在陈家谷口因无援军而被契丹军队所擒,而且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战斗中死去。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戍守边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