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宦恶直,置未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而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泽兵蹑其后——放轻脚步
B.诸将乞贷淬——推卸(责任)
C.从赢卒十余人——使……跟从
D.惠卿辟为属——通“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少需之/惠卿闻之
B.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
C.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役夫僵仆于道
3.下列各句组,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 )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担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商议的大臣们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B.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C.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D.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不久,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战鼓。
D.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治学???(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小题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多用于诗歌中,如“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四个虚词的用法相比较,可以确定答案应为B项。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组织答案的方法是,指出该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本文第②段“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把百姓不学习处于蒙昧状态比作宝物在暗室,“学者,心之白日也”,把学习比作太阳,意思是说学习能使人消除蒙昧,就像太阳能消除暗室的黑暗照到宝物一样。这就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了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在解答时考生可首先将画线句子翻译过来,结合上下文了解画线句子含义,然后对照选项找出答案。第④段画线句翻译过来就是“回顾学习活动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意思是说,学习走过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如果因为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松懈了,那就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错误的。由此可知答案是D项。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详细了解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场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句式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本文第⑤段中运用整句论述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就具有以上特点,考生逐一列出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段,明确该段一共有几句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最后按照“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模式组织答案就可以了。第⑥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成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桓玄篡位,父敞先为尚书,以答事微谬,降为廷尉卿。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后以敞为吴郡太守。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若节钺[注]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籓,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日:“昨夜受张主簿处分。”九年,世子始开征虏府,补邵录事参军。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青州刺史檀祗镇广陵,时滁州结聚亡命,祗率众掩之。刘穆之恐以为变,将发军。邵曰:“檀韶据中流,道济为军首,若疑状发露,恐生大变。宜且遣慰劳,以观其意。”既而祗果不动。及穆之卒,朝廷恇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今诚急病,任终在徐,且世子无专命,宜须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马,其余启还。”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为临沮伯。分荆州立湘州,以邵为刺史。将署府,邵以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帝从之。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选自《宋书》卷四十六,有删节)
[注]节钺:代指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邵情意弥谨——弥:更加
B.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处分:安排
C.祗率众掩之——掩:搜捕
D.今诚急病,任终在徐——病:疾病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邵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
①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
②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
③若疑状发露,恐生大变
④且世子无专命,宜须北咨
⑤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
⑥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邵为人重情薄利,能在乱世中明辨是非。在王诞被桓玄流放到广州后,他馈送财物给王诞的妻儿。桓玄篡位后,他劝其父归诚武帝,由此更得武帝信任和亲近。
B.张邵思考问题缜密,镇守南城之时,武帝不解百姓临水望贼,张邵认为是百姓在武帝大军返回后心态稳定。刘穆之担心檀祗乘机作乱,将要发兵防备,他劝其暂且观察。
C.张邵深谋远虑,处理政事稳妥。武帝北伐时,他劝谏武帝,要对后事作考虑和安排。在刘穆之去世,朝廷慌乱之时,他却能够临事不乱。武帝称其具备大臣的风度。
D.张邵做事识大体,顾大局。在武帝欲把世子外派镇守荆州的问题上,他直言进谏,武帝最终收回成命。在分立湘州设置府署的问题上,他主张要遵循政治要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署府,邵以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帝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等到武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共22分)
(一)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注】壅:堵塞。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3分)
译文:?????????????????????????????????????????????????????????????????????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①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
本题解析:
小题1:(复查的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小题2:①(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圣明的人”均可)
②(“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