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全后面问题。(12分)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每空1分)
(1)迟:?????????????(2)仆:?????????????(3)祖:????????????
(4)就:?????????????(5)币:?????????????(6)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B.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给他送行。
C.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们,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D.太子和宾客知道了这件事情,都给他送来了白色的衣服和帽子。
【小3】题下列对选段及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担心荆轲反悔而不去刺杀秦王,就又一次委婉地催促荆轲出发,并准备先派秦武阳去。
B.荆轲没有按时出发,并不是太子所认为的有改悔,而是另有原因的,他是想等一个他的宾客。
C.高渐离击打着筑,荆轲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这让所有来送行的人都泪流满面。
D.荆轲到秦国后,用价值重金的财物买通了蒙嘉,借蒙嘉的引荐而有了靠近秦王的机会。
参考答案:
小题1:(1)认为……迟;(2)我;(3)祭路神;(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努力回忆课本所学知识,再根据各选项上下文仔细揣摩。题中,(1)的“迟”是意动用法;(2)是“我”的谦称;(3)的“祖”名词活用作动词;(4)的“就”作动词;(5)的“币”是多义词,这里作“礼物”讲;(6)的“遗”读wèi,作“赠送”讲。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努力回忆课堂所学知识,然后逐字逐句翻译,特别注意其中关键字词的落实。题中,第(1)句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宾客”是中心词,“知其事者”是其定语;“白衣冠”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白色衣帽”;“之”作代词,指荆轲。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原文意思仔细对照,以考察其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不是“所有来送行的人”,据原文,只是“士皆垂泪涕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共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字景略,苻坚僭号关中,猛为将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年十三而苻氏败亡,流寓崤、渑之间。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高祖将北伐,镇恶领前锋。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见镇恶于积弩堂,谓之曰:“公愍此遗黎,志荡逋逆。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委卿以关中,想勉建大功,勿孤此授。”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军次洛阳,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版授方为渑池令。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镇恶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时西虏佛佛强盛,姚兴世侵扰北边,破军杀将非一。高祖既至长安,佛佛畏惮不敢动。及大军东还,便寇逼北地。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虏甚盛,田子屯刘回堡,遣使还报镇恶。镇恶对田子使,谓长史王修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使还,具说镇恶言,田子素与镇恶不协,至是益激怒。二人常有相图志,彼此每相防疑。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田子又于镇恶营内,杀镇恶兄基、弟鸿、遵、渊及从弟昭、朗、弘,凡七人。是岁,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加酬赉赏赐
B.公愍此遗黎同“悯”,同情
C.造故人李方家造房子,盖房子
D.不克咸阳攻克,战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镇恶以五月五日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镇恶率军出北地,为田子所杀而在己为有悔
C.故名之为镇恶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下列关于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指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但后来却做了齐国国相一事。这件事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有记载。
B.王镇恶生于农历五月五日,古人迷信,认为这天生的孩子难养大成人,但王镇恶的祖父却认为王镇恶能振兴家门。
C.王镇恶不仅“意略纵横,果决能断”,而且有勇有谋,高祖把他比作邓艾,鼓励他建立战功,完成北伐,成就大业。
D.王镇恶对李方的厚报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沈田子二人平时就不和,常图谋对方,最终沈田子还是将王镇恶兄弟七人杀害了。
11.(1)君丞相孙,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2)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各思竭力,而拥兵不进,寇虏何由得平!
参考答案:
8、C
9、C
10、C
11.
本题解析:
8. C(造:造访,到……家去)
9.? C
10.C(前将军刘穆之对王镇恶说的话里有把王镇恶比作邓艾的意思,不是高祖说的)
11、关键词:
(1)患“见用”,被动
(2)何由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一老贾,生平以知音自负,少有可其意者。闻唱,方困卧,即起而据床颦眉,愁第五句最难,或无下落;已而转折放顿,如贾之素所操习者。乃跳身于地,回视几上有白银十两,青蚨千孔,色绢二端,以一盘盛之,双手扶于顶上,膝行至全所,称:“祖翁,某年已垂死,始闻此音,愿以微物将敬。”——贾非丰裕者——全以此名闻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锁,一王明,皆兖人也,亦能传其妙。人每有从之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
(明?李开先《词谑》)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平以知音自负知音:知已朋友
B.少有可其意者可:合 宜,适合。
C.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盖: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D.词则心口相应也相应:互相应和,此指配合得很好。
小题2:与文中“教必以昏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B.若以目视香
C.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题3: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一老贾”的行为是从侧面烘托周全演唱技艺的精湛的。
B.周全正是在“老贾”的启发和重金激励下,刻苦练习,而达到艺术巅峰的。
C.后一自然段属正面叙述,表现他因人施教及传艺方法的创造性。
D.本文以简练的语言、朴实的文笔,表现了周全技艺的高超及授徒方法的独特。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懂得音律)
小题2:D(D与题干的“以”都是“在”,ABC句的“以”分别是“因”、“用”、“凭”。)
小题3:B(正是因为周全的技艺已达巅峰,“老贾”才赠重金的。)
参考译文
徐州人周全,擅长演唱南、北曲。一天,他在酒馆唱《赏花时》,声音既洪亮、节奏也有快慢。邻家有个老商人,一向以熟知音律而自负,(演唱者)很少有让他满意的,(这时)听见(周全的)演唱声,(本来)正困倦地躺着,也立即折身而起,靠着床,皱着眉头,担心第五句最难唱,可能(周全)唱不下去;接着(竟继续传来)婉转曲折、快慢合拍(的演唱声)就跟他自己平日所练习的唱法一样。于是他跳下地来,回头看见几上有十两白银,一千多文铜钱,还有两端彩绸,便用一个托盘托着,双手扶在头顶,双腿跪行,到周全住的地方,口称:“祖师爷,我年老快死了,才听到您这高妙的唱腔,愿把这微薄的礼物送来奉献(给您)。”——这个商人并不是很富裕的——周全却因此名闻天下。
周全曾教过两个徒弟,一个是徐锁,一个是王明,都是宽州人,也都很能表现出周全唱腔的高妙之处。每当有人来跟周全学艺,他就先让人家唱一、两只曲子,(看看)他的嗓子适合唱哪种调子,然后再按比较接近的调子来教他。教授徒弟,一定在晚上。师徒相对地坐着,点上一炷香,师父拿着。他举得高,(徒弟的)声音便随着高;手中的香停下来,声音也随着停止;他把香举得低些,(徒弟的)声音也随着低下去。这是因为唱词(的时候)特别应讲究抑扬顿挫,符台节拍,(如果)不用香来(指挥),却用嘴来指导,(徒弟既要)专心听师父的指导,(又要)专心唱词,就会互相干扰;如果(徒弟)用眼睛注视着香的高低,唱词的时候就会随之变化,心和口就配合得十分协调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夜航船序
明 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害:损害,妨害
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聊:姑且,暂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余因想吾八越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②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果真,确实
小题1:副词,表承接,于是; 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 ;C介词,对/介词,在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1) 重点词语:故、为,2分;语意通顺,1分。(2)重点词语:士人、拳足,2分;语意通顺,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八佾》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请结合上述语段,说说孔子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内在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互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理解清楚了句意,就明白了仁与礼乐的表里关系,同时也就明白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的道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