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4 22:42: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指男子的配偶,即夫人。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任职
D.往往阳狂垢污阳:佯,假装
小题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方山子的“异”的一组是(3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⑤逐而射之,不获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2)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B(妻子,两个单音节词,妻子儿女)
小题2:A(③间接写 ④泛说光州黄州一带的“异人” ⑤随从所为)
小题3:C(“前十有九年”,十九年前)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三个短句一句一分,译出大意2分。(2)这个句子中译出大意给2分;“著”译为戴、“遗像”译为遗留下来的样子、“谓之”译为称之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有的却是间接表明。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且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远(把……当作边邑)
B、愿足下虑之(改变)/起不意(突然)
C、诸侯之列(比较)/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被)
D、沛公起厕(去)/杀人如不能(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7分,共13分)
臣光曰:臣闻垂①能目制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故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之人见其礼知其所履,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此非礼乐之功邪?
夫礼乐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非不详也,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馀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也。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夫礼非威仪之谓也,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乐非声音之谓也,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矣。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惜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垂:古代的一位巧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违世已久违:离开
B.夫礼乐有本、有文文:文化

C.不能弭平阳之灾弭:消弭,消除
D.其馀不足以称之称:相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所以教人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悚然而听之
C.求以移风易俗初淅沥以萧飒
D.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焉位卑则足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司马光认为,古代的巧匠垂能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他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他们却不能将此传授给别人。
B.从结构上看,文章第2段的论述思路是先总后分,其中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以“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的事例与汉武帝、王莽、晋武帝和梁武帝等帝王的事例相对照,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
D.文章围绕“礼乐”两个字,主要论述了“礼乐”的作用,“礼乐”的本、末关系和“礼乐”与威仪、声音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焉。(3分)
???????????????????????????????????????????????????????????????????????????????
(2)奈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谓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乎?(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外在形式
小题2:A所以:前一个“用来……的”,后一个“……的原因”B而:前一个表并列,后一个表修饰C以:前一个“凭借”,后一个相当于“而”,表并列D则:都是“就”
小题3:“证明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礼重要”错。
小题4:略
文言文译文: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古代巧匠垂能够用眼睛测方圆,用内心量曲直,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技术传给别人,他能够传授给别人的,必定是圆规曲尺罢了。古代圣人不费力而能切中事物的道理,不深思而能获得治国之道,但却不能传授给别人,所能传授的,一定是礼乐罢了。礼,是圣人所躬亲实践的;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圣人遵行正道而喜爱谐和,又想与天下人共同遵行,使之传留百世,于是便制作礼乐。所以工匠拿垂所传授的圆规曲尺去制作器物,这也就是垂的功劳了;君主用五帝三王的礼乐来治理国家,这也就是五帝三王的政治了。五帝三王离今世已很久远,后代人看见他们的礼而知道他们的行止,听到他们的乐而知道他们的喜好,昭昭然如同仍存在于当世,这不是礼乐的功劳吗?
礼乐有内在的本质,有外表的形式:中正平和为礼乐之本,仪节声音为礼乐之末,二者不可偏废。先代贤明的君主谨守礼乐之本,一刻也没有远离它。兴起于闺阁家门,显达于朝廷,广被于乡野近邻,通达于诸侯,流播于四海,从祭祀战争到饮食起居,都离不开礼乐。长此以往数十百年,然后教化普遍深入,天下太平。如果没有礼乐之本只有礼乐之末,一日行礼乐而百日舍弃礼乐,想用礼乐来移风易俗,实在是难。所以汉武帝设置协律都尉,歌唱天降祥瑞,不能说不美,但仍不能不下伤感的罪己诏。王莽设立执掌天地四时的官吏羲和,考定律吕之音,不能说不精确,但仍不能挽救渐台之祸。晋武帝制笛尺,调金石之声,不能说不详尽,但仍不得消弭平阳的灾难。梁武帝设立思器,调理八音,不能说不分明,但仍不能免除台城的耻辱。这样看来,舜、禹、濩、周武王时的韶、夏、濩、武四乐,即使都保存于当世,如果德行不足以与它们相称,并不能感化一个人,更何况普天之下的民众呢!这如同拿着垂的圆规曲尺而没有其他工具、材料,徒然等待器具的制成,最后一无所得一样。况且齐陈的淫荡昏庸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朝廷,又怎么能改变一个时代的哀乐呢!太宗说政治的兴衰隆替不在于乐,为什么讲话轻率,非难圣人又如此果断呢?
礼并不是指威仪而言,然而没有威仪则礼难以施行。乐并非指声音而言,然而没有声音则乐难以表现。譬如一座山,取其一土一石则不能称为山,但是如果去掉土石,山又何在!所以说:“礼没有内在的本质不能成立,没有外表的形式无法施行。”怎么能因为齐陈之音对当世无效而说乐无益于治乱呢,这与看见拳头大的石头而轻视泰山有什么不同!如果像上述这种议论所说的,则五帝三王的作乐均为虚妄。“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暂付之阙如。”可惜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嶷然①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D.法严词约:简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咸有意作而张之,力不足???门虽设常关
B. 遂文章名冠天下?????????谨拜表
c. 向嚣薄者伺修出???????????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声誉???????????????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C.谓(苏轼)必显于世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发誓严守节操,不肯改嫁,亲自教他学习;家里贫穷,以致用芦苇画地来学习写字。他自幼思维敏捷,颖悟过人,读书往往能背诵下来。刚刚成年,就出类拔萃,卓有名声。宋朝建国将近百年,为文的风格还沿袭五代的积习,着意在骈俪词藻上下功夫,内容却空乏污浊无振作之气。士人习惯于旧时的陋习,持论卑下而无力。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有意振作和发扬它,但力度不够。欧阳修到随州游学,在一个竹箱中找到唐代韩愈的手稿,读后内心仰慕。于是就苦心探究它的精微,甚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随他,同他并驾齐驱。进士科考试时,他名列南宫第一,被选入甲科。后来调任西京推官。开始与尹洙交往,写作古文,议论当代实事,相互称为师友。又与梅尧臣交游,创作诗歌相互酬答,于是以文章而名满天下。嘉祐二年主持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险怪艰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极力排斥它,凡是这样的文章就废弃它。考试后,先前那些推崇险怪艰涩文章的人等欧阳修出门,就在他的马前群聚鼓噪,连街上的巡查人员都不能制止;但科举考试的风气从此大为转变。欧阳修写文章自然天成,丰满和简约都合乎规范。语言简洁而明了,信实而通畅,引征事物联系同类,用最正确的理论调理贯通,使人心悦诚服。终至独步天下,没有人能企及,所以天下人一致学习并尊重他。他奖励提拔年轻人,如恐担心他们赶不上自己;得到他赏识的人,都成为著名的人才。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之子苏轼、苏辙,原来都是普通百姓,居于民间,不为人知,欧阳修各处宣扬他们的声誉,认为他们一定会名显于世。后欧阳修奉帝命编写《唐书》中的纪、志、表,自己撰写《五代史记》,章法严谨,言辞简约,大都采取了《春秋》遗留的要旨。苏轼介绍他的文章时说:“议论大的道理有如韩愈,评论具体事物很像陆贽,记事则如同司马迁,而写诗作赋又和李白相似。”了解他的人都认为这是知者之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文字,完成小题(12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削月割,以趋于亡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D.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暴霜露,斩荆棘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秦”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名词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名词作状语。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2:试题分析:A.智力,是两个词,智慧和力量;B.故事,旧事;C. “凡”就是“但凡”、“凡是”的意思,“是”要和“州”连在一起,是“这个州”的意思。
点评: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小题3:试题分析:《六国论》中第二段的描述使用了对比论证,结尾又采用引用和比喻论证,中间穿插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不一而足。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第二小句倒装1分,第三小句中的“可以”1分,“而”1分;(2)“使”字后省略补上1分,“为…所…”被动句式1分,感叹语气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