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聶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选自岳麓出版社1988年版《古文观止》卷之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见:表现
B.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通“弊”,弊端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迎接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称:相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①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预羽曰
C.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身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3.下边各项中,能够直接说明留侯张良的“大勇者”本色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
D.具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亮出中心论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B.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C.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D.“翻案”文章容易矫杆过正。年青的苏轼为强调“忍”的重要,将“忍”说成张良建功立业的根本原因。甚至将刘项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忍”与“不能忍”的个人气质,显然有片面性。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黄陶庵文集序①
[清]吴伟业 黄陶庵先生死之五年,其门人陆翼王收其遗文,得其所论著百余篇,属余为之序。
呜呼!陶庵之文止于此而已乎?当其城陷引决,投笔绝命,扼吭而死;翼王访求搜购于流离煨烬之中,遗篇断烂,什不存一,此可为流涕叹息者也。
陶庵深沉好书,于学无所不窥,居常独坐一室,不交当世。迁、固以下诸史,朱黄钩贯②,略皆上口。其于考据得失、训诂异同,在诸儒不能通其条要,陶庵顿五指而数之,首尾通涉,铢两历然,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其为人清刚简贵,言规行矩,早有得于濂、洛③之传。尝谓人曰:“吾比来为文,初无所长,然皆折衷大道,称心而立言,质之于古,验之于今,其不合于理者亦已少矣。”此其一生读书之大略也。
当先皇帝初年,海内方向古学,一二通人儒者将以表章六经、修明先王之道为务。乃曲学诡行则又起而乘之,依光扬声,互相题拂,剽取一切紧僻之辞,以欺当时而误流俗。论者不察,乃比其始事者,同类而訾之。噫!亦不思之甚矣。
世之降也,先王之教化既熄,法度既亡,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纰谬杂揉蟠戾于天下。虽有高世之君子,欲整齐而分别之,其道无由。惟夫忠孝大节皆出于醇正博洽之儒,其似是而非者不一见焉。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陶庵为诸生二十年,与其弟伟恭、其徒侯几道,俱昼夜讲性命之学④。晚而后遇,不肯就官。城破之日,师友兄弟同日并命。今其书虽不全,使读之者忾然想见其为人,益足以征于今而信于后无疑矣。
翼王以五年之力,掇辑散亡,其功于斯道不细,固不专为陶庵已也。吾故表而出之,俾后之人知所习焉。
注:①黄陶庵(1605~1645),即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上海嘉定人,明末忠烈之士。清兵围嘉定时,被推为起义首领,城破,与其弟等自缢殉节。下文中的“先皇帝”,是指明崇祯皇帝。②朱黄钩贯:古人校点书籍,用朱黄两色以示区别,钩连上下句来贯通文意。③濂、洛:分别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④性命之学:宁儒性命理气之学。即下文中的“斯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余为之序/属:嘱托。
B.首尾通涉,铢两历然/历:清楚。
C.质之于古,验之于今/质:责问。
D.掇辑散亡/亡:丢失。
2.下列各组种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陶庵顿五指而数之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其不合于理者亦已少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以欺当时而误流俗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俾后之人知所习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陶庵性格沉静,喜好读书,涉猎很广。通读《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致力于宋代理学的研究,曾与其弟、其徒一起日夜讲修理学。
B.明朝末年,私学盛行,各种怪论乘势而起,错误的思潮遍及天下。只有醇正博学的黄陶庵才是真正的弘扬六经之义、阐明先王之道的大儒。
C.黄陶庵为人清正刚直,简易严肃,说话行事都很有规矩,不好交往,不慕仕宦。在清兵破城之际,他与其弟等人扼喉引决,节操赫然。
D.黄陶庵殉节之后,弟子陆翼王费五年心血,搜集遗文一百多篇,编辑成册,作者看为其文集作序,更多的是想让后人读其文想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起古人面与之诘问,莫能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天下后世了然知异学之当诛,而大雅之可尚。以我观陶庵,其非人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即使让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勃年未及冠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B.勃往交趾省父 省:探望
C.坐勃左迁交趾令坐:因为
D.‘耻居王后’,信然 信:相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勃“浮躁浅露”的一组是(??????) (3分)
①诣阙上《宸游东岳颂》
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③勃恃才傲物
④乃杀达以塞口
⑤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B.裴行俭认为王勃能善终就是幸运,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必当显赫富贵,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并非公允,杨炯的文采不逊于王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
②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信:确实。文中的“信然”是“确实这样”之义。《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即此义。
点评:本题与课内知识联系得很紧密,“信然”一词与《祭十二郎文》中有“其信然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中的“信然”意义完全一样,这有利于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①体现他的才华。⑤是杨炯的话。
点评:本题比较规范,题干“浮躁浅露”限制了答题区间,但在同一区间内,也有不能表现“浮躁浅露”这一点的内容,而且学生对“浅露”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选项内容既有非区间内的内容,又有区间内不能体现“浮躁浅露”的内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是一道较好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可见,是李敬玄认为他们四人必当显贵。
点评:本题在原文上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将李敬玄的话说成是裴行俭的话,属于张冠李戴,其它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①恃:倚仗。傲:看不起(别人),“傲”带宾语,所以应为动词。为……所……:被。②致远:走得长远。器识:器量见识。先/后:以……为先/后。?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知识点与教材和日常生活用语联系得很紧。“恃才傲物”“致远”是常用词语;“先器识而后文艺”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法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①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②。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③。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①内帑(tǎng):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故:原因。
B.京大惊,阴器其能器:看重。
C.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引:招来。
D.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籍:查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
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
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
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
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引:引荐,举荐。
小题1:③是百姓的遭遇。⑥是他儿子的行为。
小题1:错在范围扩大。出自朱门的官吏多是郡守、刺史。
小题1:(1)译出大意给2分;“谨、被、发行”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共5分。(2)译出大意给2分;“患、愿、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共5分。
朱勔,苏州人。父朱冲,为人狡猾机诈,做事有办法。当初,蔡京居住钱塘,从苏州经过,想为佛寺建造楼阁,需花费巨资。和尚说如果一定要集上这笔巨款(使这件事成功),非找朱冲不可。蔡京把此事托付给苏州郡守,郡守叫来朱冲面见蔡京,蔡京对他讲了事情的原由,朱冲愿意独自担当这件事。过了几天,朱冲请蔡京到寺中视察阁址,到了以后,蔡京看见几千根巨木已经堆放在庭下,蔡京非常吃惊,暗中对朱冲的本事十分看重。第二年,蔡京被朝廷召还,带上朱勔一起进京,把他父子的姓名嘱咐童贯,塞入军籍,他们都得了官职。徽宗十分喜爱奇花异石,蔡京委婉地让朱勔传话给他父亲,秘密搜罗浙中珍奇之物进献。徽宗赞赏这件事。以后年年增加。到政和年间,此风才开始盛行,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在淮河、汴河上首尾相接,号称“花石纲”,在苏州设立应奉局,挪用官方仓库的钱财犹如囊中取物,每次挪用的数目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延福宫建成后,奇花异木充斥其间。朱勔被提升为防御使,东南一带的刺史和郡守多出自他的门下。所贡物品,无不强横地从百姓那里侵占夺取,连一根毛发也不偿付。平民家里如果有一石一木稍微值得玩赏,就带着健壮的兵卒闯进他家里,用黄色的封条做上标记,不立即拿走,而是让这家主人好好看护,稍微有些疏忽,就蒙受大不敬之罪。等到启程时,必定毁坏房舍、拆断屋墙,把上贡之物弄出来。人如果不幸有一样比较奇异的东西,大家都会说是不祥之物,只恐毁掉得不快。百姓参与这件事的,中等水平的人家全都破产,有的甚至出卖子女来供应官府的索求。曾经弄到一块“太湖石”,高达四丈,用巨大的船只装载,服役者达几千人,所经州县,有时要拆水门、毁桥梁、挖城墙才能通过。运到京城后,徽宗为这块巨石赐名叫“神运昭功石”。沿途拦截各路运往京城的粮饷纲,搜罗各类商船,把上贡的物品拿出来摆在这些船上,令其载运,撑船和把舵的人也依仗威势,贪婪横行,侵凌州县吏民,道路上的人们以目相视,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蔡京这才有些担心,趁闲暇跟徽宗谈起此事,希望对太过分的行为进行抑制。徽宗也对“花石纲”困扰百姓感到担忧,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纲船。只允许朱勔、蔡攸等六人进贡“花石纲”,其它进奉一律停止。自此以后,朱勔稍有收敛。不久,朱勔更变本加厉地肆意妄为。朱勔住的地方正对着苏州城内的孙老桥,他忽然假称圣旨,凡是桥东西四周的土地房屋都要买下来作为朝廷对他的赏赐,共几百户人家,朱勔限他们在五天内全部搬走,郡中官吏催逼驱赶,居民们一路上悲叹哭号。朱勔就建造神霄殿,里面供上青华帝君的神像,监司、大邑的官员每逢月初和月半都要到殿庭下跪拜。当地长官赵霖修建三十六个水闸,兴造不可能成功的东西,正逢天气极为寒冷,服役而死的人堆积重叠在一起。赵霖一心一意要讨好朱勔,为政更加苛酷暴虐,吴、越百姓不胜其苦。徽州长官卢宗原用尽官府钱财贿赂朱勔,朱勔提拔他做了发运使,公然大肆搜刮百姓。又借口拉船召募了几千名士兵,占有他们,用以护卫自己。朱勔的儿子朱汝贤等人召唤州县官僚,颐指气使,肆无忌惮,而官僚们都奔走听命,为害州郡长达二十年。方腊^造**,以诛杀朱勔为旗号。童贯出兵讨伐,奉徽宗旨意彻底罢除进献奇花异石,徽宗又贬黜了朱勔父子弟侄中当官的人,老百姓十分高兴。靖康之难,朱勔企图保全自己,仓卒之间拥扶上皇(徽宗)向南逃窜,而且想把上皇邀请到自己家里。钦宗采纳了御史的意见,将朱勔罢除官职,放归老家,凡是通过朱勔而获得官位的人统统罢免。查抄没收他的财产,田产达到三十万亩。台谏官仍不罢休,朝廷又将朱勔关押到衡州,移至韶州、循州,派人到朱勔流放的地方将他斩首处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怫怒奸党怫:愤怒
B.晏如也晏:安闲,安乐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贾:商人
D.流闻禁中禁:禁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恃才少所推可?????????????②作乐府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④初以勋庸暴露不宜??
⑤兵出无功,又言事?????????⑥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禁:帝王宫殿。
小题1:①句是说顾况的为人?⑥句是说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小题1:“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