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游丰台记
[清]方 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 ①醼:同“宴”。 ②遘:遭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
B.五色间厕厕: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适: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乖:分离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练,无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知之者,上也——知:知道,有知识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贫困
C.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像,赶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狂妄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而知之者
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④好仁不好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居!吾语女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4.翻译下列语句。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把自己归为他所划分的四等人中的哪一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謇朝谇而夕替(替代)②偭规矩而改错(违背)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忽然)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水边的高地) ⑤唯昭质其犹未亏(清楚明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单选题 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早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汪应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岁旱蝗,振恤甚力力:力量
B.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营:开发
C.视江南泽国不异视:比较
D.汉高帝称萧何之功称:赞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汪应蛟视国如家、勤政爱民品质的一组是 (?? ) (3分)
①极言畿民困散,请尽罢矿税???②近镇年例,可以兼资
③视江南泽国不异?????????????④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⑥因列上爱养十八事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汪应蛟在保定时不仅赈济灾民,还请求朝廷免除矿税,虽经多次据理力争,最终也没有实行。
B.汪应蛟招募民众,大力开发荒地,改造盐碱地,既解决了军饷的问题,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汪应蛟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兴修水利,保证京城地区粮食自给,减少对漕运的依赖。
D.汪应蛟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从爱抚百姓出发,主张不能竭尽民力,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