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24 23:54: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喜迁莺
蔡 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橐鞬,指装甲胄、弓箭的袋子。
(1)“陇上铁衣寒早”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与前后诗句在内容表达上有何关联?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以“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作结,对此有人认为其在感情表达上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请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用“陇上”“寒早”照应前面所写秋景,以“铁衣”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乌,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3分)
答:??????????????????????????????????????????????????????????????????
(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分)
答:????????????????????????????????????????????????????????????????????


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高阳台
南宋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断桥、西泠,都是西湖风景点。
(1)张炎此词寄托的是南宋将亡的愁恨,但有人说这样的评论太牵强。说说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说说理由。(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上是有起伏变化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第一种答案:赞同第一种观点。作为南宋词人,看到了国家在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小题1:这首诗用字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颔联以形显静,渲染禅智寺的孤清:“阶砌”,台阶、石路;“迟留”,久留不去。“满”说明路阶青苔密布,表明人迹罕至;小鸟徘徊不去,暗示周围寂寥无人。诗人信手拈来的两个形象,给人满目荒凉、空寂孤单之感。宛如一幅清雅的水墨小品,意境清幽而苍凉。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人首联以声写静,反衬禅智寺的冷寂:“蝉噪”,蝉鸣;“飘萧”,风声萧瑟;“秋”,点明 时间,突出秋意。雨住风清,秋蝉嘶鸣;松桂飘摇,秋意横生。偌大的禅智寺,单调的秋蝉声如噪,微弱的秋风声可闻,足见环境寂静。秋风秋雨给人凄冷之感,松桂瑟瑟,给人枯寂之感。禅智寺氛围的冷寂令人“闻声”而凉意暗生。尾联以乐衬哀,表现诗人的孤凄落寞。夜幕降临,晚风送来喧闹的歌乐声,身外不远处,就是“十里春风”、市井繁华的扬州啊!想当年,自己曾在这里放浪形骸、意气诗 酒、“赢得青楼薄幸名”。可如今,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独坐凄凉。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呢?以歌乐之乐反衬孤凄之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伤 感油然而生。华年渐逝的感慨、仕途失意的郁愤、国势江河日下的忧戚……齐上心头矣!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小题1:诗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4分)
小题2:本诗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小题2:
试题分析: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