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第1、2题的两个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①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②。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加粗的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的哲理小诗,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晰的理性思辨力,因为这里面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B.诗人以简短的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六句从正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八句则写镜子的遭遇。
C.在诗人的目光里,镜子是很一般的物象,因此对镜子本身无需多费笔墨。
D.有人从镜子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2:下列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
B.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具象物了,而是人类普遍认知的一个抽象物。
C.诗人透过意象表层的“一个平面”,看到了其“深不可测”的本质,并且将意象提升到人类认知的普遍高度,使理性获得了超越。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从“镜子”身上照见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到自己的灵魂。
D.《镜子》一诗凝结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可谓匠心独具。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令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让姓吴的亲戚居住,这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4、阅读题 声声慢
李清照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7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小题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
【小题2】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