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5 00:11: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小题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2: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不是同一时间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不见①???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小题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小题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 “皆欲杀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这首诗歌表现手法多样,题干只要求列举一种进行赏析。所以答出表现手法的难度不大,只要表述清楚某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赏析也水到渠成。此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诗歌出句就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对比又表现“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两方面,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许多地方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情感复杂多样。我们通过对全诗各句的梳理,就可把作者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如上,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颔联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对李白的看法,蕴含对李白的爱怜之情;颈联用出众的才华和飘零的境遇表达对李白的的哀怜。尾联表达了希望李白叶落归根,终老故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①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③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小题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试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愁”的具体内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全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整首诗作者用四分之三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
【诗歌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上阕“几多愁”一句中“愁”的含义具体指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中“鱼竿明月上瓜洲”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眼前所见衰草连天,让人悲伤;心中所想,又是一年新秋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闻 笛
[唐]张 巡①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③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士共守睢阳,后战死。②岧峣(tiáo yáo):高峻。 ③城:指睢阳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出军情的紧迫。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了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瞭望敌情。
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中的“近”和“深”用字
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还有人理解为:“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近”,写睢阳营门一开就贴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思乡情怀”不正确。
试题分析:
小题2:“边月”是边疆战场的月色景象;“营开边月近”,打开军营之门便是边地,一个“近”字说明敌军就在眼前,战事紧张。“阵云”,乃与“战苦”相连,因为阵地上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才有乌云笼罩战场,一个“深”字渲染了战场环境的紧张恶劣。
试题分析:
小题3:这类试题,无论赞成哪一种,只要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做到自圆其说即可。当然,要分析透彻,少不了对全诗主旨、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才是合理的。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