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不悦,抑其赏抑:阻止
B.平仲适在京师适:正好
C.度采药者莫能至度:估计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数:多次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关中豪杰皆推之望之不似人君
B.而虏以夜徙去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乃解纵所乘骡然后乃求谋臣
D.其速若奔马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平仲年少气盛,有不媚权贵的性格特征,在平顶睦州盗贼后,更是引起了童贯的嫉妒,结果未见到皇帝,也没有得到奖赏。
B.姚平仲奇袭金兵未获成功,但文中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表明作者对他壮举的肯定,“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又表示了作者的惋惜。
C.文中写姚平仲在兵败后,“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以及“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都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D.作者在客观记叙中写了姚平仲一生重大的事件,勾勒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同时饱含了自己对这位“失败英雄”的赞美、同情、惋惜和仰羡之情。
小题4:把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2)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B.唯王使人道送我——唯:只要
C.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竟:始终
D.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具:详尽
2.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张骞“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
①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②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③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
④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⑤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C.②③⑤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十七》)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惭:惭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3分)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3分)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3分)
5、原文说“王以故不大出游”,“故”的具体含义指哪些?请简析。(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8.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害不除,何以牧民牧,牧放。
B.乃鞠之,款伏款:缓慢。
C.兴祖命并执之执:逮捕。
D.虫死而麦稔稔:成熟。
9.小题2:文中“为吏于有司”的“于”,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D.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任铅州知府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治理声名显著。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C.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D.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不入境骚扰。
11.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以为身不可遣,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刘毅镇姑苏,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游。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高祖之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曰:“窃见处士雁门周续之,清真贞素,思学钩深,弱冠独往,心无近事。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缨儒官,亦王猷①遐缉。臧文②不知,失在降贤;言偃③得人,功由升士。愿照其丹款,不以人废言。”俄而辟为太尉掾,不就。
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每称之曰:“心无偏吝,真高士也。”寻复南还。高祖践阼,复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奥,称为该通。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通《毛诗》六义及《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宋书·隐逸传》有删改)
注: ①王猷(yóu):王道。 ②臧文: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③言偃:孔子晚年的学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 诣:到……去
B.名冠同门 冠:位居第一
C.俄而辟为太尉掾,不就 辟:升官
D.高祖践阼 践阼:登基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体现周续之是“高士”的一项是( )
①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 ②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
③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④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
⑤弱冠独往,心无近事 ⑥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彭城的刘遗民在庐山隐居,陶渊明也不接受朝廷的征召,周续之与刘遗民、陶渊明一起被称为“寻阳三隐”。周续之认为无法抛弃自己的身体,但可以抛弃其它拖累。
B.周续之通过几年的学习,通晓《五经》、《纬候》和《老》、《易》,被称为“颜子”, 后来进入庐山侍奉佛僧慧远。
C.江州刺史刘柳很看重周续之,向高祖推荐他,认为如果将他提升到宰相府中任职,必定使政事和谐;如果让他做儒官,也会使王道显扬。
D.周续之一向患有风湿症,不能再胜任讲学的工作,于是称病告退,住往钟山。景平元年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4分)
⑵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