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2 02:44: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


本题解析:
(1)本道题从两个方面可以求证:一、小令前两句说,不是梨花,也不是杏花,和梨花、杏花差不多开放的,只有桃花;尾句用了“武陵”的典故,显然是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关,而《桃花源记》中提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次印证是桃花。
(2)前两句写花色非同一般,次两句紧跟着写花姿卓绝,后两句写桃花的情致超凡——隐逸高士之风。作者以此来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李白《早发白帝城》
2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3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参考答案:1、轻舟已过万重山 2、远近高低各不同 3、岂因祸福避趋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1)陂:山坡;(2)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小题1: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6分)
????????????????????????????????????????????????????????????????????????????????
????????????????????????????????????????????????????????????????????????????????
小题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二句诗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小题2: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名句默写
28.????????????????????????????????,卷起千堆雪.
29.可堪回首,????????????????????????????????????
3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31.壮年听雨客舟中,??????????????????????????????????????????。
3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参考答案: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29.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描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考查材料均来自教材,按照教材规定的要求进行背诵默写,全面掌握。难写易错字:佛狸、断雁、逦迤。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