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少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
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须臾,出从后到,知母为贼所略,欲追贼。兄弟皆云:“贼众,当如何?”出怒曰:“有母而使贼贯其手,将去煮啖之,用活何为?”乃攘臂结衽独追之,行数里及贼。贼望见出,乃共布列待之。出到,从一头斫贼四五人。贼走,复合聚围出,出跳越围斫之,又杀十馀人。时贼分布,驱出母前去。贼连击出,不胜,乃走与前辈合。出复追击之,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出遂复奋击贼。贼问出曰:“卿欲何得?”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比舍妪独不解,遥望出求哀。出复斫贼,贼谓出曰:“已还卿母,何为不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出得母还,遂相扶侍,客南阳。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欲荐州郡,郡辟召出,出曰:“田民不堪冠带。”至青龙中,母年百馀岁乃终,出时年七十馀,行丧如礼,於今年八九十,才若五六十者。
鱼豢曰:昔孔子叹颜回,以为三月不违仁者,盖观其心耳。夫濮阳周氏不敢匿迹,鲁之朱家不问情实,是何也?惧祸之及,且心不安也。而太史公犹贵其竟脱季布,岂若二贤,厥义多乎?至於鲍出,不染礼教,起於自然,迹虽在编户,与笃烈君子何以异乎?
《三国志?魏书十八?阎温传》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以绳贯其手掌,驱去。贯:绑着
B.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比:靠近
C.欲荐州郡,郡辟召出辟:回避
D.岂若二贤,厥义多乎厥:他们的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出“孝”的一组是??????????????(???)(3分)
①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
②母年百馀岁乃终,出时年七十馀,行丧如礼。
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
④乃攘臂结衽独追之,行数里及贼。
⑤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
⑥而太史公犹贵其竟脱季布,岂若二贤,厥义多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兴平年间,三辅之地发生动乱,因为饥饿,鲍出兄弟几个让老母亲在家看门,他们一同出去采莲子,为老母亲做饭。
B.鲍出得知母亲被贼人掠走后,明知贼人众多,寡不敌众,仍然和兄弟一同追赶贼人,并且接连杀了十几个贼寇,最后迫使贼人放回他的母亲。
C.鲍出以笼负母的做法,被乡里士大夫传为佳话。为彰显鲍出的孝义,乡里士大夫举荐他到州郡为官,但鲍出以平民百姓不能做官为由推辞,表现他淡泊名利高尚节操。
D.文章认为鲍出出生于平民百姓之间,虽然没有受到礼教的教化,但他的为人举止与那些情深义笃的君子没有什么不同。真是“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 更绝伦足可矜”。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3分)
(2)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笼盛其母,独自负之。(4分)
(3) 至於鲍出,不染礼教,起於自然,迹虽在编户,与笃烈君子何以异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 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熟悉历史的同学知道古代官员中有一种举辟制。从《陈情表》我们知道C应解释为征召。带入原文,我们会很快发现题目中解释的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题目中要求的是有关鲍出“孝”内容的,我们分析语句可知③人物不对,⑥不是体现鲍出,用排除法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原文是“乃攘臂结衽独追之”独自追贼,题中写“仍然和兄弟一同追赶贼人”错。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数,列举罪状;解,松绑,;
(2) 第一个“以”,认为;负,背;笼,用筐;(3)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即可。
参考译文:
鲍出字文才是京兆新丰人,年轻时游侠四方。兴平年间,三辅地方叛乱,鲍出和老母亲及兄弟五个人住在本县,因为饥饿,留下他的母亲守家,带领众兄弟出去采莲子,一起采了几升,让二位哥哥鲍初、鲍雅和弟弟鲍成拿着莲子回家,给母亲做饭,自己和小弟留下接着采莲子。鲍初等兄弟到家,发现几十个食人贼已经抢了他们的母亲,并且用绳子绑着母亲的手,赶着她逃走。
鲍初等兄弟害怕,不敢追贼人。过了不久,鲍出随后到家,知道母亲被食人贼抢走,打算追赶贼寇,众兄弟都说:“贼寇众多,该怎么办?”鲍出生气地说:“母亲在却让贼寇绑着手掠走,带走后会被煮着吃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就卷起衣袖,挽起裤腿独自一人追赶贼人,追了几里赶上了贼寇。贼寇远远望见鲍出,就排开阵势,等待他。鲍出赶到以后,从一边砍杀四五个贼寇。剩余贼寇逃跑,再次聚集围住鲍出,鲍出跳出包围圈击杀贼寇,又杀死十几个,此时贼寇分散开来,赶着鲍出母亲走到前面。贼寇接连攻击鲍出,没能取胜,于是就逃去与前一批贼寇聚合。鲍出再次追击贼寇,看见母亲和邻居妇女被绑在同一根绳子上,鲍出就再次奋力击打贼寇。贼寇就问鲍出:“你想要什么?”鲍出责问、列举贼寇的罪过,指着自己的母亲给贼寇看,贼寇才解开绳索放回鲍出的母亲。邻居妇女没有松绑,远远望着鲍出显出求救的神色,鲍出再次击杀贼寇,贼寇对鲍出说:“已经放回你的母亲,为何还不住手?”鲍出又指着哀求的妇女说:“这是我的嫂子”,贼寇也松绑放走她。鲍出救回母亲,扶持奉养她,客居南阳。
建安五年,关中才安定,鲍出北归,可是他的母亲不能步走,兄弟几人打算用车载着母亲,鲍出认为用车载经过山路危险,不如背着母亲安全,于是就用竹筐装着母亲,独自背着母亲走到乡里。乡里士大夫他的孝道气节,打算向州郡举荐,州郡下令征召鲍出,鲍出说:“农夫不能为官。”到青龙年间,母亲一百多岁才去世,鲍出此时已经七十多岁,按照礼节办理丧事,就像现在八九十岁的人,看起来才五六十一样。
鱼豢说: 过去孔子赞叹颜回,认为他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大概是洞察了他的内心吧,那濮阳周家不敢收留季布,可鲁地朱家不问事情的实情(收下季布)这是为什么呢?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又感觉内心不安啊!但是太史公仍然认为他最终使季布脱身的举动的可贵的,向二位贤人那样,他们的义举难道不值得褒扬吗?至于鲍出,没有受到礼教的教化,生于自然,虽然他行在田间地头,但与那些情真意切的君子有什么不同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省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取材于《渑水燕谈录》)
参考答案: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其次可以借助句首句末词来辅助断句。如:“曰”“安”。另
外还可借助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辅助断句。如: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未尝
济一物/安得谓之献。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传(有删节)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忮;zhi,刚愎、狠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B.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
C.或衣垢不浣浣:洗
D.鲜不为大奸患鲜:少
小题2: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当欧阳修申请退休的时候,有人挽留他,王安石却极力排斥。
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延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
C.王安石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
D.王安石当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3分)
(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属:写
小题1:①所说的是王安石具有远大的志向。③非王安石所为。④所说的是王安石俭朴的品质。
小题1: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苏洵就认为王安石很可能是个奸诈的人。
小题1:(1)主要赋分点:补出以“之”,示,之(2)主要赋分点:致,去,雨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
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在全国颁布推行。
欧阳修请求辞官回乡,冯京奏请让欧阳修留任,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把韩琦当作国家的支柱。像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就会败坏一个地方,在朝廷就会败坏朝廷,留他有什么用?”皇帝于是听从了王安石的看法。在这个时候,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依靠他们来树立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他的人,富弼、韩琦,是他曾经跟随的人,司马光、范镇,是所交朋友中关系比较好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排斥他们。
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曹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乱了天下!”神宗也开始犹豫怀疑了,于是免掉了王安石的宰相,改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管理江宁府。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的封号。
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候,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的。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废黜《春秋》之类的书,不让这类书在学校里出现,以至于《春秋》被戏称为“断烂朝报”。
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商议变法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辩论时滔滔不绝,众人无言以对。他甚至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变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语不足以顾虑。”
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B.小学而大遗小学:小方面学习穷山之高而止穷:穷尽
C.不耻相师耻: 以…为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岁,元和四年也
B.则群聚而笑之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3: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风气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 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由初游西山之抑郁转而再游西山之愉悦,将西山之怪特美和自己受挫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照应,以此寄托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际:交会。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A句中表停顿/句末表判断。B都是表修饰。C在/句中表停顿,不译。D起提宾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D项由原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可知初游非“西山”。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