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2 02:48: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归还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 勉强 C.今燕,必经赵, 到……去 D.应侯不如文信侯 专擅大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B.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自请张卿相秦不肯行 于是荆轲就车去 D.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1)赵王立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D.政尚清静尚:崇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竞见不到这个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3分)???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3分)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贷:宽恕。
C.处达,临祸福/穷:困窘。
D.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翔命为功雷,孙策征会稽,朗拒战败绩,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朗谓翻曰:“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身诣翻第。
策好驰骋游猎,翻谏曰:“明府用鸟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于轻出徽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
翻出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
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a乎?”蒙即从之。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手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权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轻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委派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研究
C.有性不协俗,多见谤毁诽谤
D.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假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虞翻“性疏直”的一组是(?)(3分)
①至于轻出徽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
②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
③翻数犯颜谏争
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⑤彼皆死人,而语神仙
⑥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翻先后两度担任会稽郡功曹,先是侍奉太守王朗,后市归附孙策,并受到了孙策的礼遇,孙策还亲自到虞翻家看望他。
B.虞翻兼有多方面的才能,担任地方长官能够审时度势,随军作战又能出谋划策,并且知晓医术,擅长音乐,精通易经。
C.虞翻的学问收受到了孔融的赏识,被称为“东南之美”;而他的才干也受到了同僚的肯定,大司农刘基就认为他是个“善士”。
D.虞翻常直言进谏,孙权早就心怀不满,在酒宴上竟要杀了他,后来又因虞翻讥评谈论神仙之事,将他流放到了偏远的交州。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君人者不重则不成,愿少留意。(3分)
(2)且大王以能荣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4分)
(3)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能事宜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委,委弃
小题2:排除②⑥,②写虞翻的学问,⑥写虞翻的讲学
小题3:擅长音乐的是延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洪生韶,梁州刺史,散骑常侍。韶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为本州主簿,举秀才,不行。桓玄将篡,新野人庾仄起兵于南阳,袭雍州刺史冯该,该走。弘之时在江陵,与仄兄子彬谋杀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应仄。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义旗建,辅国将军道规以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桓石绥自上洛甲口自号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号梁州刺史,袭西城。时韶为梁州,遣弘之讨石绥等,并斩之。除太尉行参军。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脱奔走。进据蓝田,招怀戎、晋。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弘之素善骑乘,高祖至长安,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羌胡聚观者数千人,并惊惋叹息。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进为桂阳公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除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瑰又抄掠渭南,弘之又于寡妇人渡破瑰,获贼三百,掠七千余口。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军败,陷没,佛佛逼令降,弘之不为屈。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时年四十二。
(选自《宋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祖畅,秘书丞,胡    没:陷身于……之中
B.以荆州刺史仄应:策应
C.从征司马休之,后部贼曹署:隶属
D.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追蹑:追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弘之果敢、勇猛的一组是(3分)(  )
①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②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
③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④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
⑤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
⑥时天寒,裸弘之,弘之叫骂见杀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桓玄认为在这场阴谋刺杀中傅弘之并不是真正的主谋,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士兵跟从,于是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
B.时任梁州刺史的傅韶派遣自己的儿子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傅弘之也因此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
C.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
D.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尽管天气寒气逼人,但还是脱光了他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最终英勇就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5分)
(2)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
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项,署:掌管。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
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①是说桓玄的做法;⑤只是陈述傅弘之平叛这件事;⑥是说傅弘之不屈不挠的品格。②③④均表现出傅弘之“果敢、勇猛”。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语境可知,A项,原文中桓玄宽恕了傅弘之没有治罪,但对庾彬文中并没有说惩治他,前文已说被桓石康杀掉,所以“只惩治了主谋庾彬而已”有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翻译时涉及到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及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句中重点词语为“其”“系”,注意“以告石康”是省略句,而“系弘之于狱”为状语后置句。(2)句重点词语为“袭”“领”“破”等。
【参考译文】
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傅氏祖籍隶属灵州,汉末郡境被少数民族侵占,失去国土寄寓到冯翊,设置泥阳与富平二县,灵州废弃不再设县,所以傅氏回来后归属于泥阳。晋武帝太康三年,重新设立灵州县,傅氏全部归属灵州。傅弘之的高祖晋司徒傅祗,后来被封为灵州公,不想封在本县,所以傅祗一家仍旧归属泥阳。曾祖傅畅,曾担任秘书丞,陷没于胡,生子傅洪,晋穆帝永和中,胡地大乱得以归回。傅洪生傅韶,担任梁州刺史,散骑常侍。傅韶生傅弘之。
少年时倜傥有远大志向,为本州主簿,被推举为秀才,未成行。桓玄将要篡权,新野人庾仄在南阳起兵,袭击了雍州刺史冯该,冯该逃跑。傅弘之当时在江陵,与庾仄哥哥的儿子庾彬谋划杀死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之名来策应庾仄。庾彬的堂弟庾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把这事告诉了石康,石康拘捕了庾彬并杀了他,将傅弘之关进监牢。桓玄认为傅弘之不是主谋,没有官职没有士兵,就宽恕了他,没有处罪。
高祖起义时,辅国将军刘道规任傅弘之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卢循作乱时,桓石绥在上洛甲口起兵,自称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称梁州刺史,袭击西城。当时傅韶正任梁州刺史,派遣傅弘之讨伐石绥等人,把他们一起斩首。弘之被擢授为太尉行参军。随同出征司马休之,掌管后部贼曹,后来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高祖北伐时,傅弘之同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路军队从武关攻入,伪上洛太守脱身逃跑。晋军进据蓝田,招安戎人和晋人。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自率领部落归顺。弘之一向精于骑术,高祖到长安时,弘之在姚泓修建的驰道上,穿着宽绰的官服以驰马为戏,有时快跑,有时慢跑,在来回二十里的路上,很有姿态。羌族、胡族围观的有数千人,都惊诧长叹。他刚上马的时候,将马鞭挽在鞭柄上,放在两腿间,等到下马,鞭柄的痕迹仍然存在。
傅弘之任职桂阳公刘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又被升迁为西戎司马、宁朔将军。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傅弘之率兵讨伐,平定了叛乱。高祖东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三万人袭击长安,傅弘之又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在池阳迎战,大败赫连瑰,杀死杀伤很多敌兵。赫连瑰又在渭南搜劫财物,傅弘之又在寡妇人渡打败他,俘获贼寇三百人,夺取七千多人。等到刘义真东归,佛佛尽全国之兵随后追击,在青泥大战,傅弘之身穿盔甲,勇气冠于全军。晋军战败,傅弘之被俘,佛佛军强迫弘之投降,傅弘之不向他们屈服。当时天气寒冷,佛佛军脱光傅弘之的衣服,傅弘之大声叫骂,被佛佛军杀害。时年四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